2011-12-27

几个绘本

最近老人家们给寄来一大堆的书。书看了一大半,好的都会慢慢来写。这里先写写几个性价比一般的绘本。

《驿马》
Links: 驿马

说实话,这个也是我比较期待的一本书,因为是这么一大堆书里唯一的本土作品。书呢,虽然不至于让人失望,但是也只能说还好。故事大概就是一匹马从小听爸爸妈妈讲楼兰的美丽传说。他也一直向往着有一天能够去看一看那片蓝天白云。长大了,他也做了一匹驿马。所以一辈子只能走在驿站与驿站之间。关于楼兰的传说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驿马中流传着。直到1900年,一个年轻人买了一匹驿马的后裔去寻找他们心中的天堂。他们在沙漠中遇到了大风暴,迷失了方向。大风暴过后,它惊奇的发现,他们到了。。。。。。“楼兰!”儿子一副我早就知道是这个套路的样子。

其实总体说这本书的画还是蛮有特色的。故事也勉强过的去。就是写这么文青的一本书给孩子们看就显得有点矫情了。

《两颗树》
Links: 两颗树

这本书其实还不错。书里讲了两棵长得很近的树,一棵大,一棵小。他们每年一起开花,一起落叶,比赛着谁能招来更多的鸟儿,谁身上的鸟儿能唱出更美丽的歌。

但是有一天,有人在两棵树之间砌了一面墙,他们就谁也看不到谁了。他们只好使劲使劲的长,终于他们长的比墙高了,又可以看到对方了。他们都努力的把枝头探向对方。他们连在一起再也不用分离。他们长得好高大,没有人能再分开他们了。The End。

看完了,儿子说这个故事也有点让人伤心。说实话,如果这本书不是千辛万苦从国内寄来的,又或者早两年我们拿到它,我想我会很高兴。现在只能说并不值得这么大的辛苦。

《狼婆婆》
 Links: Lon Po Po: A Red-Riding Hood Story from China狼婆婆

这本书是好久以前就放到收藏夹的,因为他的中国背景。不过看了几个介绍里带的插图以后,我就不是太喜欢这本书了。说它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倒是不为过。图画的色彩和风格确实很中国。我的不喜欢概因画里面三个小主人公的形象。她们实在是一点也让人爱不起来。

结果这次一股脑发书单,糊里糊涂就把这本书也加上了。儿子一看封面就让我给讲,一点也不怕那头凶恶的狼,嘴里还嘀嘀咕咕的说婆婆狼。我听了暗暗高兴,也许没有我想的那么坏。

书讲完了,发现不止画,连故事也很让人失望。这个的故事大概可以分成三块。第一块就是“小兔乖乖”的套路。一个好妈妈出门去看外婆了。她告诉三个女儿关好门,她晚上不回来了。住在附近的一头大野狼看到好妈妈走了就去敲门。然后接下来就是“小红帽”的改编了。大野狼装成婆婆,名字叫阿珊的姐姐问:“婆婆,你的声音为什么这么粗?”可是两个小妹妹已经急急的就开了门。门开的时候一股风把屋里的蜡烛吹灭了。老狼进了屋,和孩子们一起躺下睡觉。阿珊说“婆婆,你的脚上长了小树枝”。。。。。。“婆婆,你的手上有个刺”。。。。。。

下面的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创作了,不过感觉也象是要给“小红帽”的故事加个光辉的尾巴。大野狼一下就吹灭了阿珊点亮的蜡烛。但是阿珊已经看到那张毛茸茸的脸了。聪明的阿珊想出了个办法。。。。。。终于三姐妹齐心合力摔死了大野狼。

即使没有太多自己的创作,如果就是薄薄的一小本来改《小兔乖乖》我想我都更能接受。一边改编了《小红帽》的故事一边又打着中国风的旗号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还有这本书里的画。不但整个基调太暗,而且三个小姑娘一点也不可爱。最后狼摔死了,她们爬在高高的大树上往下看的时候,那个眼神实在是比封面上的狼还要吓人。

还是两个朋友之间的故事---《阿秋和阿狐》

Links: 阿秋和阿狐


阿狐从沙丘镇来,他是奶奶送来照顾宝宝的。宝宝的名字叫阿秋。

象所有的宝宝和他们的心爱玩具一样,阿狐最喜欢和阿秋玩了,虽然他的身上曾经沾满了宝宝的口水,虽然宝宝曾经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虽然宝宝曾经拖着他的尾巴到处乱走。也象所有的宝宝和他们的心爱玩具一样,阿秋一天一天长大了,阿狐一天一天变旧了。不过阿狐说了:“没事没事。去沙丘镇找奶奶就好了。”

在阿秋的请求下,阿狐带着阿秋坐火车找奶奶去了。一路上都是阿狐在照顾阿秋。带她找到火车站,带她上车找到座位,让她坐在里边靠窗户的位置。

阿秋饿了,阿狐说:“没事没事。下一站有买盒饭的。”下一站到了,火车停了五分钟又开了,可是阿狐还没有回来。阿秋急得直哭。检票的叔叔说车门那儿有一只狐狸。阿狐看到走过来的阿秋说:“没事没事。我的尾巴被车门夹住了。看,饭还是热的。”

终于到了,阿狐热心的给阿秋介绍:“沙丘镇在这边。沙丘在那边。”“可以去沙丘么?”阿秋从来没有看到过沙丘。两个好朋友就一起先去踩几个脚印。。。。。。突然不知道从那儿冲出来一只大狗,阿狐挡在阿秋前面说:“没事没事。有阿狐在。”

阿狐被大狗叼走了。阿秋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找啊喊啊找啊,才发现了被埋在沙子里的阿狐。“阿狐,快看大海啊。”这是阿秋第一次看到大海。可是阿狐只会有气无力的说:“没事没事。”阿秋背着阿狐去找奶奶家。奶奶家在哪儿啊?不管阿秋说什么,阿狐都只是说:“没事没事。”

还好,奶奶出来接他们了。奶奶仔细的检查阿狐身上的每一个地方。阿狐又象新的一样了。连被火车门挤扁了的尾巴也在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后变回来了。几天以后,阿秋和阿狐回家了。去奶奶家真好玩啊。以后我们还来。

念完书,我想,明明就是一个小姑娘第一次自己坐火车去奶奶家的故事么。结果作者换了一个角度,讲成有亲密朋友照顾的小姑娘的故事,就让人好羡慕小姑娘的幸福啊。每个孩子都有这么一个亲爱的朋友吧。它们真的不止是简简单单的毛绒玩具。他们一直在分享着宝宝的快乐与担心。可怕的事情有朋友在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呢。儿子每天晚上抱着他的毛绒小狗睡觉的时候,表情也是这么的幸福。“我好喜欢这个故事。”我跟儿子说。儿子回答:“我也喜欢。就是有一点伤心。”嗯,我读的时候也觉得有一点点的伤心。等儿子长大到不需要他的小狗的时候,我一定把他好好收起来,谢谢他陪伴孩子成长。

2011-12-23

两个朋友之间的小故事---《乔治和玛莎》

Links: George and Martha: The Complete Stories of Two Best Friends (Amazon) ; “乔治和玛莎”(全七册)(当当)

就像封一上写的,这套书讲的是两个好朋友--乔治和玛莎---之间的小故事。两只胖胖的河马,乔治和玛莎,是好得不得了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小故事平淡,温馨,又不乏幽默。

乔治滑滑板磕掉了一颗门牙。牙医给他装上了一颗金色的门牙。乔治觉得自己好特别,玛莎说你又特别又好看。。。。。。

乔治和玛莎去海边玩。乔治让玛莎摸防晒霜,玛莎不听。玩够了回家后,玛莎的皮肤都被晒得变颜色了。但是乔治不会说“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的话,因为朋友之间不是这样的。。。。。。

乔治跟玛莎说自己曾经是跳高冠军,还做过凶恶的海盗,还当过有名气的了不起的弄蛇人。玛莎听了很佩服他,拿出一条巨蛇来,说:“那这个就送给你吧。”乔治吓得一下跳到了吊灯上。玛莎说:“这是个假蛇啊。还说你做过弄蛇人呢。”乔治回答:“可是我说我当过跳高冠军是真的吧?”

这一套书一共七本,每本五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这么的短小。 故事里也没有大道理。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纪录。儿子看到书就喜欢的不得了。头一天晚上就什么也不干缠着我把七本书从头到尾念了一边。三十五个故事念下来,再短也累得我口干舌燥。第二天晚上要讲书的时候,儿子自然又是要听《乔治和玛莎》。几天以后的某一天,儿子说:“爸爸是乔治,妈妈是玛莎。”我问:“为什么不是你是乔治呢?”儿子说:“我也不知道。”不过仔细想想,孩子无意识的一句话还真有些道理呢。乔治和玛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在教我们男女朋友,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呢?

2011-12-22

大人和孩子都没看懂的书---《迟到大王》

Links: 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 (Amazon) ; 迟到大王(当当图书)

爷爷寄来的这批书里,我其实是很期待这一本的。以前看介绍时就对它的异想天开印象深刻。封面上的画也很有特色,很搞怪。结果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因为这本书不但我没看明白,孩子也没看明白。

不过书里有一个地方我很喜欢。那就是小主人公的名字---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每次小主人公被提及的时候,作者从来没有简单的写约翰,而是郑重其事的叫他的全名---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所以念书的时候,我就是在一遍一遍的念:“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走在放学的路上。。。。。。”还好我没有一次咬到舌头。

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是个迟到大王。可是迟到一点也不是他的错。他每次是快快的走去上学的,路上没有贪玩。可是,当鳄鱼咬到他的书包的时候,他真的摆脱不了啊。最后他扔掉一只手套分散鳄鱼注意力的方法是多么的聪明啊。不过,老师就是不相信他。所以他被罚写三百遍:“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还有,有大狮子冲出来咬破他的裤子又怎么怪他呢?可是可怜的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为此被罚站在墙角说四百遍:“我不可以说有。。。”

终于有一天,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没有迟到。可是他到学校的时候却发现老师在房梁上!老师说他是被一个调皮捣蛋的大猩猩捉到上面去的。他让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帮他。哈哈。这回该是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让老师相信他没有说谎的机会了吧。等他把老师救下来以后,老师一定会很感激他,也一定会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而后悔的。对,一定是这样的。

什么?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根本不相信老师的话?他跟老师说:“这附近哪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  这本书到底要说什么?我和儿子面面相觑,谁也没看懂。

看不懂的书也有好处。那就是你可以看好多好多遍。然后使劲使劲的想,它到底在讲什么呢?我知道为什么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是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而不是约翰,也不是麦肯席,更不是某个小男孩。因为他总是迟到,迟到的理由那么奇怪,明明是在说谎么。老师都被气的暴跳如雷了。这么大的错误,只有叫他的全名才够郑重其事,才显得出问题的严重性。

书的最后,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似乎是接受了教训。他终于准时到学校了。他是那么的目不斜视,房梁上那么巨大的毛茸茸的大猩猩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连老师的求救他都没有相信。。。。。。可是我为什么觉得这么的难过?我好希望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这次只是碰巧没有迟到的。也希望他是为了让老师吸取教训故意不帮他的。。。。。。

一直以为越小才越有异想天开的能力,因为知道的少才没有束缚。可是这次我发现,反而是因为年纪小,儿子才对这个故事没有共鸣。书留着等他大一点再看吧。

2011-11-29

Chester Raccoon的故事(二)

最近看小说看的昏天黑地,一直想写的几篇东西也都搁下了。终于把个长篇看完了,回来补功课。想写这个,其实是前一阵在网上看到有人谈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突然的一下勾起很多回忆。三毛的书里这一本其实并不是写得最好的,但是就这本我记得最清楚,感触最深,因为刚刚出国时看的就是这本书。书里写的和我当时的心情最容易产生共鸣吧。还有,很小的时候看《饺子大王》,记得最清楚的一段是她的朋友把辛辛苦苦包好的饺子切成小块吃。文化冲突的很让人快乐。出国几年以后再看,心里颤抖的就是那句“明日又天涯的一刹那间的感触和疼痛”了。所以说看书跟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实在是有关系。

大人看书是这样,孩子看书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在给孩子挑书的时候遵守的是宁烂勿缺的方针。毕竟一本书到底好不好我说了不算,要孩子喜欢才成。《Parents Who Love Reading, Kids Who Don't》的作者就写过类似的一段:某个著名童书评论家接受采访的时候吹嘘说她推荐的所有书她都看过。她不喜欢的她是不会推荐的。然后这个作者就评论说,书毕竟是给孩子看的。她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就不会喜欢呢?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Chester Racoon的故事。家里还有一本《Chester Raccoon and the Big Bad Bully》,讲的是Chester和他的弟弟有一天跟妈妈说他们不想去上学了,因为学校里有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bully --- badger。这个badger画的太吓人了,第一次给儿子讲的时候,看到有badger的几个图就不看了。

后来有一天,我正上班被幼儿园老师打电话告状说儿子咬了人。因为幼儿园对三岁以上孩子的规定是咬人当天要家长接走,老师让我赶快去接孩子。儿子很小就上幼儿园了,除了懵懂不知事的时候从没咬过人。我是很奇怪到底出了什么状况。连带他的老师都说这个不象他做的事。他已经很后悔了,让他回家已经是enough punishment,千万不要再处罚他了。跟老师简短的交谈加上跟儿子询问,我大概知道了事情的过程。原来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circle time的时候抢了儿子的座位。儿子让他回自己的位置去,人家不听,估计老师又忙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争执,儿子就自己想办法,咬了对方一口。我一下就猜到被咬的是哪个孩子了,儿子也证实了我的猜测。这个小男孩比别的孩子高大许多,又楞楞实实的,我已经听儿子抱怨过他很多回了。四岁多的孩子真的不能说是bully,顶多就是不知轻重而已,所以我也没有太多的介入。这次我们小子大概是忍无可忍了,结果本来自己不是挑事的一方,但因为处理不当而被处罚。本来就是胆小的孩子,吓坏了,使劲说Sorry,I'm Sorry。还跟我说老师很生气。

不想太厉害批评儿子,因为怕他以后真的遇到bully不敢反抗。但是除了跟他说以后不要咬人,又不知道该怎么讲这个事。就翻出这个Chester的书来给他讲。讲之前先跟他讨论,如果有小朋友老欺负他怎么办?正在热衷于西游记的小朋友鼓起勇气说,我回家拿我的宝剑去打他。还好,没有因为这件事变成缩头乌龟。但是你想知道Chester是怎么做的么?

这个badger才是真正的bully啊。大大的块头,红红吓人的眼睛,尖尖的爪子。所有的小朋友都怕他,连猫头鹰老师都管不住他。儿子还是害怕,不过这次他坚持看下去了,因为他也想知道怎么应付这种情况。智慧的Ms. Raccoon没有叫孩子们打回去,也没有冲到学校去跟老师抱怨,而是让Chester找来他的朋友们,给所有的孩子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森林里,这里面所有的小动物都非常的喜欢黄色的圆圆的石头。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漂亮的蓝色石头。可是这块石头上面有好多的尖角,拿着它就会扎手。森林里的小动物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一起动手,轮流磨这块石头。最后这块石头的尖角都被磨掉了,它也成了小动物们最喜欢的珍宝。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去上学了。课间活动的时候,bedger有凶神恶煞一样走来欺负人,可是这一次没人怕他。大家站在一起,看着他走近。Badger害怕了,他不懂为什么今天与以往不同,为什么那些孩子都看着他也不逃。当他打算逃跑的时候,Chester问他,你要和我们一起玩球吗?Badger睁大了眼睛,高兴的答应了。

其实小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厉害的bully呢?不过也就是和别人有点不同,不知道怎么与朋友相处罢了。就象那个带棱角的蓝石头,磨圆了以后成了最有特色的宝贝。聪明的Raccoon妈妈不但给孩子讲了这么一个道理,还教会了孩子们朋友的重要性。再厉害的bully也是害怕有朋友的孩子的吧。

2011-11-23

Chester Racoon的故事

Audrey Penn写了一系列由Chester Racoon做主角的故事,其中最有名气的应该就是那本The Kissing Hand了。这本书拿过NY Times销售排行榜第一,得过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Journalism。应该也被无数的家长和老师做为孩子头一次上学的必读课本了。

书里讲的是Chester不想去上学的事情。咳,所有的爸爸妈妈们都为初次走去家门去创世界的宝宝不想(或者说害怕)上学的事发过愁吧。怎么跟孩子讲她(或者他)一定要上学的道理呢?因为学校有好多朋友可以和他玩?“我不要新朋友。我就要妈妈。”因为学校里的老师会教很多新知识?“我不要学新知识。我就要在家跟妈妈玩。”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挣钱?“我不要买好多东西。”儿子两岁的时候就说过爸爸可以去挣钱,话外之意是妈妈在家陪他。Chester的妈妈怎么处理的?她知道这些其实都是因为Chester害怕。害怕陌生的环境,害怕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害怕没有妈妈保护的分分秒秒。所有,妈妈拉过Chester的小爪子,在它的爪心里印下了一个深深的吻。然后,妈妈拉着那只小爪子,让Chester把它贴在自己的脸颊,告诉Chester:“你害怕了,想妈妈的时候,就这样。你就会感受到温暖流过你的脸颊,流到你的全身。你就知道妈妈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夜幕降临了,Chester带着妈妈的吻上学去了。临走前,Chester拉过妈妈的手,也给了妈妈一个吻。这样Chester不在的时候,妈妈也不会害怕了。

书读到一半,我就发现这本书现在读只能说时机不和,因为儿子从六个月大就上幼儿园了,到现在已经是个老江湖。而且我其实还是觉得这个故事有点too cheesy。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像Chester的妈妈那样,也亲了儿子的手掌心一下。如我所料,这个喜欢就能听同一个故事一两个月的儿子再没有要求念这本书。书也闲置了。

直到上周,幼儿园感恩节表演。本来就只有一句台词的儿子,临危受命,当上了主角。表演完了,我问儿子:“你害怕了么?”儿子说:“有一点害怕。但是妈妈你记得么?我有the kissing hand啊。我知道你在保护我呢。”

从来都以为自己很了解书籍的力量,可是我想这一次我又低估了一本书的作用可以有多大。

2011-11-14

Gorilla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了,不过最近才发现原来还有好几本很有名气的书也是出自同一个作者:My DadMy MomVoices in the ParkInto the Forest等等。其实这几本书的画风真的很象的。除了Into the Forest,其他几本的用色都很鲜艳,很大胆。每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又都和那个铅笔画的Into the Forest一样,虽然有着这么声张的颜色和这么古怪的人物造型,但是读者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丝淡淡的,毫不夸张的情感。
                   
Gorilla这本书里这淡淡的感觉就是亲情的温暖。故事的主人公Hannah非常喜欢Gorillas,但是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Gorilla,因为她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怎么可能?”你一定会这么问。儿子听到这个的时候也是很差异的看着我。真的怎么可能呢?哪个孩子没有去过动物园啊?大多数的孩子不但去过,还去过很多很多次吧。可是Hannah虽然很喜欢很喜欢Gorilla,她从来也没有看见过真的大猩猩,因为她的爸爸太忙了。他从早到晚的辛苦工作,对于Hannah的要求,他的回答总是,等周末吧。可是到了周末,他又太累了。Hannah的生日快到了,她跟爸爸要一个Gorilla做礼物。生日前的晚上,Hannah在她的床上看到了爸爸送的礼物————一个小小的Gorilla的毛绒玩具。Hannah很失望,把Gorilla和其他玩具一起放到屋角就睡觉了。奇怪的事发生了。小小的Gorilla开始长大。它越长越大,变成真的Gorilla了。它问Hannah想不想去动物园,然后就穿上爸爸的外套,带上爸爸的帽子带着Hannah出发了。他们从这棵树荡到那棵树,到了动物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动物,有的快乐,有的伤心。。。。。。看完了动物,Hannah幸福的回家睡觉了,Gorilla也变回了小小的毛绒玩具。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第二天一早,爸爸对醒来的Hannah说,咱们今天去动物园吧。然后父女俩就高高兴兴的一起往动物园走去。。。。。。合上书,我正在为故事的结尾感动,儿子高高兴兴地说:“And it's her birthday。”真的,早上起来了,是Hannah的生日了。孩子们的关注点总是和大人不同。如果没有最后这个结局,孩子应该会很伤心吧。

2011-11-08

舒克和贝塔:大战海盗

人在它乡要想给孩子找中文书是一件很费钱费力的活。拿不到实体书,只能通过看介绍和其他一些网络上找到的评论来决定书的好坏。孩子大点了,有了自己的喜好,给他挑书就更难了。有的时候就只有增加多样性来寻找那本“个“总有一款适合您”,即使知道有的书的命运很可能是在书架上落灰。再考虑到运费,预算就大大的打了折扣。为了在有限的预算里买到更多的好书,对于中文书,我还是比买英文书要挑剔很多的。象《舒克和贝塔》这本书,如果让我挑,我是不会大老远运它过来的。

首先,因为这是汉语拼音注音的版本。这一注音的结果,要不就是字体小好多,要不就是画占得篇幅少不少。再看封面的画,舒克和贝塔长得一模一样,除了衣服颜色没有区别。还有那个海盗王,明明就是黑猫警长里一只耳的翻版么。就不能有一点创新么?同样的原因,我也不太喜欢迪斯尼出版的很多图画书。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是圆脑袋,大眼睛,超级可爱的,坏人也不都是尖嘴猴腮。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同样的,我也不希望小朋友读书得来得结论是人可貌像。

那书是怎么来的呢?是小朋友自己在中文学校的书市上挑得!而且买回来就爱不释手。到现在已经念了有两个星期,每天晚上念一遍。自己还在跟爷爷打电话的时候下了另外两本的订单。

其实我还是不太满意这本书的拼音和图画,尤其是图画,我们这个靠着一个黑乎乎背影就能说出小人书里人物的小朋友,居然看了这么久还会偶尔分不清舒克和贝塔,还会搞混罗丘和臭球。书上还有几处被孩子发现画得不对的地方。图画书作者不能把图画重视到和文字一样的高度还是很让人遗憾的。

这本书的故事应该说是又简单又复杂,正好适合这个年龄的小朋友。说它简单,是因为整个故事就是舒克和贝塔与海盗王一伙争夺飞机场。说它复杂,因为它又不象Superman,Spiderman那些儿子常看的super hero书那样一两个回合就完了。前前后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斗打了有四五场。第一次,海盗王劫持了舒克的直升飞机去抢航空公司的机场。谁承想,舒克偷偷通过通信系统通知了地面的贝塔。海盗们自然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海盗们趁航空公司的老鼠们开庆功舞会的时候逃跑了。。。。。。后边的故事就是海盗王想方设法报仇,每次都没有得逞。最后,航空公司的老鼠们开着皮皮鲁借来的战斗机,偷袭海盗黑窝成功。。。。。。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它的遣词造句,真正体现了本土作品的优势,不象一些翻译的作品会要么让人觉得用词古怪,要么就有些晦涩。儿子一遍一遍的听故事,说话都开始拽书里用过的词。我念得也顺畅,不会每天都有一次念得咬舌头,或者郁闷得想抓头发的痛苦。

2011-11-07

我的拉鲁斯小百科

最近儿子在家英文说的有点多。星期日晚上就跟他说,所有的人都不许说英文。如果谁做到一晚上都只说中文,不说英文,就可以去挑一本新书。既然不说英文了,书自然也不能讲英文的了,儿子就挑了这套书来让我念。

整套《我的拉鲁斯小百科》一共有32本,分成奇妙的自然、最酷的动物、了不起的身体、历史和传说、以及多彩的生活五个系列。我们只有《奇妙的自然》这一系列的八本。书是很久以前就买了。第一次给儿子讲的时候小子应该还不到三岁。讲的是那本《昆虫和小动物》。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么四四方方的一本小书,我们居然念了四十多分钟才念完。书讲完了,一直在旁边的老公说:“这是什么书啊?怎么这么长?这小子居然也坐得住。”第二天儿子又拿了这本书让我讲。然后,几个月后又一天,不记得是为什么我们在讨论蜜蜂采蜜。小家伙把手放在嘴边做吸管状说,蝴蝶也是那样得,用嘴上得长管子吸花里的水。看我疑惑,人家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个是我在书上给他讲过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几个四十分钟能坐得住是因为他真的听进去了。

其实我一开始是有点不喜欢这套书的,因为它的画不是写实的风格。给孩子讲自然的知识,可是书上没有真真正正的动物画片,我当时是有点接受不了的。最近幼儿园老师在讲African Savannah,为了做作业,我们又把那本《追踪草原动物》翻出来看。现在不担心孩子看了书也不知道大象狮子长什么样子了,才发现这个书里得画好有意思啊,颇有点蔡志忠漫画的感觉。书里说猎豹到一岁半就可以独立生活了,画里就是两个家伙提着旅行箱,兴高采烈地挥手道别:“再见”,“保重”。这个“保重”是什么意思我每讲一遍书就都要解释一下。说到小象需要很多的睡眠,每次象群停下来,小象就会睡觉,画里就是一个幸福的小象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搞得我们每次讲到这里,儿子都一头倒到床上假装打呼噜。画是象漫画的风格,可是细节一点也不含糊。这么挑剔的小朋友仔仔细细地看了二十多个长颈鹿和二十多个班马以后,高兴地宣布:“妈妈,真的每个长颈鹿的斑点都不一样,每个班马的条纹也都不一样!”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遗憾,那么就又回到了双语的困惑。比如这一系列的第一本---《探索动物世界》。里面介绍了各个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信息量不小。除了一些常见的,很多我都没有听说过。儿子听得很高兴,知道森蚺能吃掉鳄鱼,草原仓鼠害怕老鹰。。。。。。我却不确定是就这么讲下去呢,还是应该认真点把这些动物的英文名查出来告诉他。不过这个困惑我在念所有得科普类书的时候都有,英文的就会想要不要查出中文对照的名字,中文的就会想要不要查英文的名字。懒人自然私心里希望不用我一个一个地去查,纯靠阅读量上去以后能够无师自通。不知道这个白日梦还能做多久,就希望最后不会因为这个语言的问题而放弃中文的科普书就好。

2011-11-06

My Monster Mama Loves Me So

这其实不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小妖怪告诉我们它的妈妈怎么照顾它:每天早上给它梳头,看着它刷牙,带它做游戏,给它做好吃的,等等等等。类似于这样的书估计有成百上千本吧。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面那个又胖又丑,三只眼睛四只手,满嘴獠牙的妈妈长得那么的亲切。还有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代表着妈妈无尽的爱是那个幸福的小妖怪说的,不是大人强迫孩子去认同的。不过这些写法也没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好像。真的被这本书感动,是读到最后,小妖怪说:“That's how I know my mama loves me!”本来以为书这样就讲完了,结果翻过页来,小妖怪又说了一句:“Oops---One other thing is true:Your monster mama loves you too!”刚刚跟小妖怪大发过一阵脾气,看着小妖怪哇哇大哭也没有去哄的Monster Mama合上书轻轻说了一句:“Yeah. All monster mamas love their little monsters。”

2011-10-18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像养狗一样养的男孩是什么样的呢?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到书的标题就会心里一颤。Amazon has the following as description of this book:

Child psychiatrist Bruce Perry has treated children faced with unimaginable horror: genocide survivors, witnesses, children raised in closets and cages, and victims of family violence. Here he tells their stories of trauma and transformation.

虽然网上好评如潮,看了这个以后,我还是很犹豫了一段时间,因为当了妈妈以后心软的可以。很庆幸自己鼓起勇气看了这本书。坚持过了头一两章的心痛,看书的整个过程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希望。

Dr. Perry在序里特意强调,孩子并不象很多人想的那样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他们也没有超级恢复能力。相反的,traumatic events会在孩子的身上心上烙下比成年人更深的痕迹,恢复起来更困难。可是看完书我不得不承认,生命真的是坚韧不拔。书里每一章都是一个Dr. Perry参与过的case。下面是其中恢复最好的两个例子。

一个case是一个小男孩。他的nanny在看他的同时还接受了另外一份工作。所以周中的白天,小男孩其实是自己一个人在黑黑的屋子里度过的。没有人给他喂奶,换尿布,没有人理会他的哭泣。这种状态一直到他一岁半左右才被他的妈妈发现。所以,一岁半以前,孩子的温暖只来自于晚上和周末与妈妈一起度过的时间里。对于一个万事都需要求人,只会哭泣的小孩子来讲,在黑黑的屋子里嘶嚎但是得不到响应是多么绝望无助的情景啊。就是这个男孩,虽然他有很多的behavior问题,虽然他会突然的象一两岁的小孩子那样躺在地上打滚,虽然他开始接受Dr. Perry的治疗时连和人说话怎么样做眼神交流都不懂,连最最简单的social cue都不知道,虽然他14岁才开始接受Dr. Perry的治疗,但是他慢慢的学会了与人相处,大学毕业做了程序员,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Dr. Perry说他还不是很social,不过看到这儿,我真的很想笑,做程序员的有几个不geeky的呢?在生命的最初就经历过绝望的孩子能够成长成一个近乎正常的geeky programmer,就只因为有妈妈照顾的那些夜晚和周末;就因为有一个医生对他进行了几年有效的治疗。叫我怎么能不感叹生命的坚强?

还有那个被象狗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小男孩。他接受治疗的时候6岁,不会说话只会嗥叫,真的和狗娃没有区别。可是你知道吗?他八岁的时候就背起书包象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去上学了。这一章的最后,Dr. Perry写到他收到小男孩的信,信里夹着这样一张小男孩站在校车前的照片,我想每个读到此处的人都会感动的吧。应该说这个小男孩的case要比书里其他很多case轻得多。他妈妈生下他就逃避责任跑掉了。养他的grandma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去世了。孩子的亲人只剩下了grandma的男朋友——一个只会养狗不会养小孩的人。所以孩子就被扔在狗笼子里和其他的小狗们一起长大。应该说这个男人只是无知,他并没有故意的去虐待遗弃这个孩子。他喂他养他,也像训练小狗一样和他交流。在孩子大一点还不会说话不会站立的时候,他就带着孩子去找医生了。因为曾经有过美好的童年而且接受治疗早,这个孩子可以说恢复的相当好。如果要对这本书挑刺的话,我觉得用这个case做书名实在是制造噱头。

看这本书其实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了。不过这真是一本很与众不同的书。书中列举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很极端的事件,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孩子让父母养还是让祖父母养的问题。每个案例的介绍都集中了大段的专业分析,信息量非常之大。可是文字平易近人,我们普通人也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晦涩。像上面举出的第一个例子,Dr. Perry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节奏(rhythm)对孩子成长,对控制情绪的重要,谁曾想过我们读的儿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另一个缺乏爱的小姑娘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了爱,有再好的营养也是不够的,孩子也不会生长。还有心理学里常说的fight or flight,弱势的儿童又不能fight又flight 不掉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我似乎是有点懂了为什么一些青少年会去自残会substance abuse。。。。。。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专业的书籍,里面的每一个案例都可以当成一个故事来看。读者会跟着故事的发展感动流泪,有时也会会心一笑。很遗憾大卫庄园里出事时还有那么多没有被救出来的孩子;也很敬佩那个勇敢的不断“离家出走”的孩子,为此记住了一句:“We often prefer the misery we know to the misery of the unknown”。。。。。。每一个故事,不管结局是好是坏,总是让我想到社会责任。其实做父母的职责并不局限于关起门来的为人父母之道,更包括了努力为了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

MIT上有MM说应该怎么翻译"We often prefer"那句话。我想我会翻成:”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忍受已有的苦难,也不会去选择未知的艰难“。

再多说几句这个案例。这个说的是一个妈妈,她带着领养的儿子(6,7岁?)四处求医,说那个孩子behavior有问题,撒谎,而且总是不断的离家出走。医生一般都是选择相信大人的,所以小男孩就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治疗。然后到了Dr. Perry这儿,他就觉得有疑惑,因为小小孩儿很少离家出走的。其实大人都是,很难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因为未知的苦难比已知的要吓人的多。对于小小孩儿来讲,走出去独自面对一个巨大的世界就更恐怖了,所以很多被虐待的小孩大都会选择忍受,也不会出走。可是这个小男孩不一样。他坚持不懈的想从家里逃出去。最厉害的一次他选择了从二楼的阳台跳下去。最后的结果是发现那个妈妈有一种病。我忘了病的名字叫什么了。反正就是她极度的享受照顾别人,需要别人对她依赖。她领养了好几个小孩,然后孩子大一点不全天候需要她的时候,她就受不了,就虐待孩子,好继续享受那种被依赖的感觉。所以Dr. Perry说这个小男孩非常的勇敢,是他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拯救了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

2011-09-04

Magical Creature

Borders买回一本恐龙百科(Children's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儿子每天早上醒得早。睡醒了就抱着书跑到大床上一边看书一边等爸爸妈妈起床。

既然叫百科全书,就得什么都讲一点。书上也提到了所有传说中的龙。一条中国龙画得活灵活现,儿子一下就爱上了它。一整天我们都在讨论这个。

儿子:“妈妈,他没有翅膀怎么飞啊?”
妈妈:“那孙悟空没有翅膀他为什么会飞啊?”
儿子:“因为他会驾云。”
妈妈:“龙也会腾云驾雾。”

几分钟以后。。。。。。“妈妈,我可以去中国看这个龙吗?”

实诚妈本来想照实说其实根本就没有龙,都是故事编出来的。但是突然之间民族自尊心占了上风,回答变成了:

“当然可以了。中国有好多房子的房顶上就有这个龙。还有墙壁上也有。有的是画的,有的是石头雕刻出来的。这个龙吧,是有魔法的。你看见的时候好像是假的,是石头的。等你不看的时候他也会飞到天上去的。”

“真的么,妈妈?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但是他不会让你看见他飞的,因为你没有魔法。等你看的时候他就飞回来了。”

小子被镇住了,对中国龙充满了向往。吃完早饭,我们一起出去遛弯,话题自然还是围绕着中国龙。

“妈妈,我想要一个中国龙的toy。”
“那你打电话的时候跟爷爷说吧。”
“妈妈,我可以要一个会飞的吗?”

当妈的第一个反应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套。爸爸在旁边幸灾乐祸,一副看你怎么办的模样。切,咱糊弄孩子的本事很大好不好?

“玩具龙也是龙啊。所有的龙都会飞的。不过他只有在你睡觉以后才飞出去呢。等你睡醒的时候就回来又变成玩具了。平常白天的时候就跟你玩,和你做朋友。当然他也不用每次都飞出去。有的时候他不想飞了就陪着你。”

“是真的吗,妈妈?那他怎么回来啊?他怎么知道咱们家在哪儿啊?他飞到云彩里怎么下来啊?。。。。。。我知道了,他得出去找吃的什么的。或者他得去遛弯,转转。。。。。。那爷爷买的玩具龙得让邮递员叔叔寄过来。他怎么飞啊?他飞出去了,怎么回邮递员叔叔哪儿啊?。。。。。。等他来了咱们家以后他就知道在哪儿了吗?他飞走了,早上怎么回来啊?。。。。。。妈妈,门和窗都关着,他怎么飞出去啊?。。。。。。”

弯溜了有十几分钟以后,我们家周围已经有不少只大大小小的中国龙飞过了。不过这个只有儿子看到了,爸爸妈妈都没有看到的。因为其实小孩也是有一点点魔法的,偶尔龙也会让他们看看他在天空飞翔的英姿。只可惜龙飞得太快了,儿子想好了要问他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一直没有问成。

快走回家的时候,儿子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妈妈,所有的龙都会飞。那咱们书上的龙呢?他是不是也飞走了?他能回来么?”
“放心吧。他有魔法的。你到家的时候叫他一声,他就知道你回家了。就回到书上去了。”

门开了,儿子站在门口大喊了几声:“dragon,dragon,中国龙。”然后一马当先冲到楼上去了。妈妈在这儿鞋还没换好,就听到楼上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叫声:“妈妈,妈妈,你快来看。他真的回来啦!他真的回来啦!”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Carol的魔法图书》里,尹建莉和Carol两个妈妈,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大陆,都在她们的书里讲了她们怎么认真地为孩子营造圣诞氛围,让他们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长的更快乐的神话一样的童年。读的时候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明明礼物都是爹娘卖的,还要把功劳都归给那个胖老头。现在家里的烟囱都是假的了,礼物都是孩子在商店里可以看到的,还要想办法生生编出各种解释来,实在是假的可以了。这样的童年就更快乐吗?

跟着儿子异想天开了一天神奇的中国龙以后,我才发现,不光孩子,我这个大人也很快乐。原来我并不是不相信神话,只不过是从来没有信过圣诞老人罢了。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神话,即使已经长大,能有这样的奇思怪想也是件很幸福的事。突然很羡慕儿子。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不但有根,还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元的文化。真好。

2011-08-17

《孩子你慢慢来》

前两天看到有人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想起来自己开始看得时候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可是最后只看了一大半,没有看完。突然发现,看教育类的书我经常是半途而废。相对的,和那本书同一时间段,还看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本基本就是两三个晚上就看完了。

龙应台的文笔就不用说了。书刚刚仅只看了序我就爱上它了,因为龙应台的一句话: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慢慢来啊,现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有几个人会这么理直气壮的说出来呢?谁不急着让孩子去多学点东西,学会安排时间,不要输到起跑线上呢?而龙应台呢?

安安小的时候,她会推着脚踏车送儿子去幼儿园。“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所以一路上,妈妈推着车,安安忙着观望,两个人有很多话要说。

安安大一点了,放学可以自己走回家了。可是15分钟的路他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他去了哪里?是个妈妈都会着急吧?尤其是发现他所有的朋友都已经到家了以后。安安终于回家了,他说他那里也没有去。真的。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想我会蹲下来平视他,然后说:“你跟妈妈说实话。”龙应台呢?她选择偷偷跟着安安去看一看。原来安安真的哪儿都没有去。他不过是逗了逗路边大铁门里的恶犬,望了望树上的小鸟,在路过的工地上寻了寻宝。。。。。。而已么。很佩服龙应台的做法。更佩服她过后也没有批评安安在路上瞎玩不回家。安安可能一直不知道妈妈曾经跟踪过他吧。

龙应台在书里记述了从安安出生到他大概八岁期间的很多事。可以看出她真的是一个很用心的妈妈。我倒是不一定同意她做的每一件事。但是很多地方都感觉有启发,有共鸣。而且,龙应台的文字真的是美啊。

用五色彩石把天上的大洞补起来,将菜园里的大南瓜一指而变成金光闪闪的马车,人淹进水里转化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人们说,这叫神话。   摇着铃把流浪的灵魂找回来,念一段经把鬼魂镇住,取一支签把人的一生说定……人们说,这叫迷信。   马利亚处女怀孕,基督在水上行走,瞎眼的人张亮了眼睛,坟破而死人复活……人们说,这叫信仰。   神话。迷信。信仰。   妈妈没有答案,因为她自己迷惑了。"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整本书里安安显然是主角,弟弟么,就是一个小跟屁虫。估计现实生活也是这样吧。感觉龙应台在老大身上用了很大的心。不是谴责她偏心,估计很多父母都不自主的有这个倾向。最后书的跋是安安和弟弟各写了一篇有关妈妈的文章。安安(应该叫安德烈了)一看就是个一板一眼的好孩子。说写妈妈,就认认真真地写妈妈什么样,好的,坏的。弟弟的文风倒是很像龙应台了。信手拈来的几个生活小片段,一个活生生的妈妈和兄弟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越想这个越觉得有意思。到底我们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Reading Is Fun, and Fun Is Good

Many of us know that we should read aloud to our sons and daughters at an early age, because, understandably, anything that starts at an early age comes naturally later in life, and we all want our kids to grow up to enjoy reading, right? But just how early should this early be? I've heard of parents reading to their babies even before they were born. If we don't do that, are we going to miss the critical moment to establish a life long passion for books?

When my son was around 10 months, I started to read aloud to him. Yes, I started when he was already 10 months old! Of course I had on and off read to him before that, but I was serious about it this time. And he would love it right away, because both parents read a lot, the passion is in his genes. And, he would love sitting on mommy's lap and we'd have such quality time together. AND, I was seriously disappointed!!! It was around the same time that my son discovered the simple joy of independence - he finally mastered crawling! So, the rest of the story you could guess. I could not have him stay still for a couple of seconds. As all new parents would do, I blamed myself for not doing it earlier: "Had we established an routine earlier, things would have been a lot easier. Now I've missed the critical moment! What should I do?"

Anyone who reads this far is probably shaking his or her head and laughing now. My son was only 10 months old, yet I've sentenced him for life. A few days later, I finally realized how ridiculous it was. I was laughing my head off. I continued to try and get his attention to the books that I read, but I stopped being dramatic about my failed attempts.

Another couple of months later, my in-laws came to visit. One night, Grandpa picked up one of the most boring books out there and started to read. The book he picked was Baby's First Animals. It has just a picture of an animal per page, with its name spelled out at the bottom. But Grandpa made a show out of it. "Hey. Here's a big black dog. Ruff ruff. This cute one is a cat. Meow! Whoa! Here's a lion. Roar! ......"

The book was read a few times that night at my son's request, and many many times in the days to follow. Finally, in addition to mama and baba ("papa" in Chinese), my son added some new words to his vocabulary. Better yet, he started to show interest in the books we put in front of him. For me, I saw what I was doing wrong. It's not about when to start or what to read. It's about why we read. I want my son to enjoy reading because I enjoy it. I never thought about why? Why a baby who was setting out to explore the wild world should choose some static pictures and monotone mumbling over, say, the outlet on the wall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to touch? Or the colorful ball that bangs and rolls and he could never catch? Because, reading is FUN. If it is not, we are not doing it right.

From then on, our reading became such an enjoyable moment. We sang and danced, and sometimes even made up songs with silly tunes; we learned about the Moo's, the Oink's, and the Cock-a-doodle-doo's......

Reading is fun and fun is good!

2011-08-15

Shel Silverstein的《The Giving Tree》

很早就听说过Shel Silverstein的大名,所以儿子才不到两岁的时候就把《The Giving Tree》买下了。结果书背面上的大胡子照不但儿子,连我都吓了一跳。书自然是束之高阁了。我倒是因此知道了那个光头,大胡子,长得想土匪一样的人原来是个有名的儿童作家。

某个周末去图书馆semi-annual used book sale买书。居然只用了两个美刀就拎回来一本崭新的《A Light in the Attic》。里面都是小小的诗歌。我是读不出好坏了。不过儿子听得嘎嘎笑。自己给这本书起名字叫Silly Book。每天晚上都困得睁不开眼睛了,还是要从Silly Book里念三首诗才可以睡觉。

终于感觉儿子够大了,就又拿出了书架上尘封已久的《The Giving Tree》。故事很简单。从前有一棵树。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也很幸福的享受着有大树呵护的时光,全心全意地爱着她。渐渐的小男孩长大了,他开始有烦恼了。他不常来看大树了,树很孤独。每次小男孩终于出现的时候,她都是多么的高兴啊。她热情的邀请小男孩像小时候那样爬树在树枝上荡秋千或者躺在树荫下享受清凉。可是长大了的男孩不再喜欢做这些事了,他有那么多的烦恼。树只好尽她所能帮助男孩,就像小时候一样。于是男孩拿走了所有的苹果去卖钱。。。。。。砍去了所有的树枝盖房子。。。。。。抗走了树干造船。。。。。。树还是为她能够帮上男孩而感到幸福。最后,小男孩又一次回来了,他太累了,什么也不想做,只要休息。现在只剩下树墩的大树别的什么也做不了了,正好可以让男孩坐下歇一歇。。。。。。

儿子看到有新书的时候是很兴奋的。高高兴兴地看着小男孩把树叶编成皇冠戴在头上,也为看到小男孩爬树漏出的小脚丫快乐异常。书越讲,我旁边那个鼓噪的小人的声音越低。后来就安安静静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了。书讲完了最后一页,儿子说:“I don't like this book. It's too sad for me.”几天以后,儿子还在说:“Mommy, the book is sadder than anything, because the tree gave the boy everything.”真的,这真是一本令人好伤心的书啊。到底它在讲什么呢?树是隐喻的妈妈么?如果是,她是一个无私的妈妈,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因为儿子说了,小男孩也不快乐:“He has everything, but he doesn't want the tree to give him everything。”

Shel Silverstein的书我真的是不太懂。

2011-08-03

《西游记》人物谱——孙悟空

很久以前写的一篇,也贴出来吧。

————————————————

儿子迷《西游记》迷了有快半年了。这半年里,小人在家基本没听过别的什么故事。听,听得是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故事;看,看得是西游记小人书;电视是西游记连续剧;动画片是《大闹天宫》;说话的腔调是“得,小的们”,“哎哟,猴哥儿哎”;就连认字,认得也都是“齐天大圣”,“火云洞”什么的。这么“狂轰滥炸”的环境里,我一个大人跟着也越听越觉得有趣。

听着故事,我经常会想起“好汉”这两个字。《水浒》里讲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可这所有的梁山英雄里,那一个比得过孙悟空?孙悟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唐僧只不过救了他一次,揭去了如来放在五行山顶上的符咒。孙悟空就有恩必报,不管唐僧多少次善恶不分,都全心全意地保护着师父。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没见孙悟空怕过放弃过。妖怪放话说唐僧死了,已经被吃了,指望着孙悟空信了就不再纠缠。可从来没有得逞过。有孙悟空在,就不会有“事不关己”这个词出现。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妖怪,有多少是打唐僧肉的主意跟孙悟空斗法的,又有多少是因为为害一方,被孙大圣路见不平除去的呢?

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正是努力学习,研究行为准则的年龄: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从西游记里他居然听出了只有妖怪才骗人的道理。孙悟空这个大英雄也真的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对于妖怪,孙悟空每次都是抡棒就打。只有打得不相上下了,才会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去。到了妖怪肚子里,他也从来没有像吓唬妖怪时说得那样,支锅架灶煮妖怪的肠子肚子吃。我们这些聪明人有可能会觉得他傻。打妖怪之前为什么不停下来想办法?为什么一定要现了原形才能打妖怪?都到妖怪肚子里了,为什么不把它们收拾完了再出来?可是正是这些看似犯傻的举动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着孩子们,不能为了一次的输赢而不择手段。
孙悟空其实是中国传统里很典型的侠客形象。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本事大的很,但从没有因为别人没本事瞧不起人家。对大富大贵不奉承,对穷苦小民也不摆架子。敢打上凌霄宝殿,与十万天兵面对面也不眨下眼睛。遇到不平事,就是玉帝也要斗一斗。可是真到玉帝亲口封他做齐天大圣的时候,他还是高兴的不得了,乐呵呵就去守蟠桃园了。人是社会的动物,真能摆脱世俗的大英雄估计是永远也找不到了吧?

2011-08-02

再说《西游记》

最近在给儿子讲《三国演义》,越讲越发现《西游记》的好处。

刚开始讲三国的时候,儿子总是追问我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候我有多感谢西游记里简单化的神仙妖怪对决就不用说了。给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讲其实没有永远的好人和坏人;好人也可能变坏,坏人也可能变好,费了我多少唇舌不说,要不要这么讲心里也是斗争了好久。

西游记的简单让孩子可以专注在故事情节上。而且像读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孩子不需要联系现实世界的疾苦。虽然有无数的紧要关头,但是重要人物都好好的活着,就连本事大点的妖怪最后也都被接走了。真死的大都是蛇鼠之流的无名氏。牛魔王的头被哪吒砍下来以后还能“锛”的一下再长回来。实在不行还有还魂丹不是?相对的三国里边活生生的人头落地对孩子的世界是个很大冲击。终于知道了是人就有生老病死,妈妈也不能陪他一辈子,儿子花了一段时间才消化掉这些信息。

我们讲/听西游记的时候,儿子纠结了很久很久真话与谎话的问题。不得不说,孙悟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role model。首先说话算数,一个承诺就十四年斩妖除怪全心全意的保护师父取经,不管师父有多少次错怪他。九九八十一难里边并不是完全的救师父情节,还有很多都是孙大圣仗义伸手为民除害。做坏事的即使是玉帝也不会放过他。而三国演义里投降,诈降,套中套,计中计,对孩子的智力和价值观都是极度的挑战。

有人会说,孙悟空就会抡棒就打,他就不能想想计策换换手段吗?那样的话,他也不用老去请其他神仙帮忙了吧?比如都已经进到妖怪肚子里了,可以先把他打死再出来么。可是,一次的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至少不足以让孙大圣放弃他的光明磊落。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儿子虽然天天嚷着诸葛亮最聪明可是超级喜欢张飞的原因吧。

三国演义读到三气周瑜。周瑜假装要去取西川,让刘备在他大军经过荆州的时候出城劳军。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答应。周瑜以为计谋得逞,大军整装待发。儿子看到书上意气风发的周瑜,说:“他们就是骗他们呢。”。。。。。。其实我也犹豫现在给儿子讲三国演义是不是有点早。不过想想,人生的阅历除了亲身所经历的,书里得来的这些东西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吧?是非真假是不可能一条一条地教的, 所以虽然有点超出孩子的年龄范围,我也还是选择相信他的能力吧。

2011-07-28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Dragon》

Borders要倒闭了。明知道不会找到什么太便宜的书,周末还是全家出动去逛了逛。很久没带儿子灌书店,也很久没给他讲英文书了。进去找个沙发坐下,就打发儿子自己去找书。不一会儿就拎回来这个《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Dragon》。

封面上的这个龙浑身火红,身体庞大 ,怎么会说它没有呢?原来啊,它本来不是这么大的。它第一次出现在Billy的房间时只有一只小猫那么大。可是当Billy兴冲冲的下楼告诉妈妈以后,妈妈却说什么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Dragon。这下Billy就不能摸它脑袋了。如果根本就没有龙,你怎么摸龙脑袋呢?然后吃早饭的时候,龙坐在桌子上你也不能让他下来;他吃了妈妈给Billy做的所有pancakes,Billy也不能抱怨,因为本来就没有龙吗。看到这儿,我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这个龙啊越长越大,终于大到了比Billy家的房子都大了。龙就象蜗牛背着壳一样背着房子跑了。中午Billy的爸爸回家吃饭就找不到他的家了。幸好有个邻居告诉他房子跑的方向。他开车追啊追,终于追上房子(和龙和Billy和妈妈)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啊?”妈妈还想说根本就没有龙。Billy打断了她,说:“妈妈,真的有一条龙啊。”说完拍了拍龙头。

龙高高兴兴的摇摇尾巴,然后就变小了。又变回了小猫的大小。妈妈抱着小龙说:“如果龙都这么小我也喜欢的。它刚刚为什么要变那么大呢?”Billy回答:“也许他就是希望引起注意吧。”

去看了点这本书的review。有人说很高兴小男孩让妈妈相信了make-believe。其实我想,那个妈妈跟本不是不相信龙的存在,而是害怕它的存在才去刻意忽略它。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类似的事呢。本来小事一桩,结果我们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使它变成了大大的怪兽。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你拍拍它的脑袋,它就不过是个小猫一样的小宠物啦。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大原因。作者没有把龙画成一个吓人的怪兽。它一直是很可爱的,只不过身体比较庞大而已。真是不懂Billy的妈妈在逃避什么。又或许是我想太多了。这就是个简单的make-believe的故事,或者作者就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们,招人爱的宝宝捣乱的时候也许只是希望你的关注。 其实啊,谁在乎那么多中心思想?故事好看就好啦。

2011-07-14

《Swimmy》

Swimmy (Knopf Children's Paperbacks)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它的故事,而是Leo Lionni笔下亦真亦幻的水世界:凶恶的tuna fish;象彩虹一样的jelly fish;如机器一般的大龙虾;长长的鳗鱼;好象红色棕榈树似的海葵;就连水底的海藻也是那么的五颜六色摇曳多姿。

我并不懂绘画,所以说不出他画这本书用的什么技法,什么材料。看起来象水彩吧。那些小鱼们则象是用stamp一个一个印上去的。又再翻看书仔细看,果然是这样的。封面翻过来,就有详细的指导怎么来做fish print呢。Leo Lionni的创作过程会是多么有趣啊!

在大海深处的某个角落,有一大群浑身火红的小鱼,除了Swimmy。Swimmy不但身体颜色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不同,游得也比他们快好多。一天,不知从哪儿冲来了一条凶恶的金枪鱼。它一大口就把所有的小红鱼都吃掉了,只剩下了小红鱼。害怕,孤单,伤心的小黑鱼慢慢的向大海更深的地方游去。一路上他看到了那么多奇异的生物。他的心情渐渐的好起来。

然后在一个黑黑的角落,Swimmy找到了另一群小鱼。他们长得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模一样。Swimmy高兴的邀请它们一起去游泳,可是小红鱼们都怕被大鱼吃掉。这可怎么办呢?Swimmy想啊想啊想啊,它终于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他教会了其他的小鱼排成想一条大鱼的形状游来游去。而Swimmy呢,则做了这条大鱼的眼睛。他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去玩了。他们再也不用怕大鱼了!

2011-06-23

《Fish is Fish》

Fish is FishIn the pond that's full of wavy leaves, there were two inseparable friends: minnow and tadpole. One day, tadpole grew two tiny legs. Then he grew two front legs; his tail became shorter; and he became a frog. The frog crawled out of the pond on to the grassy banks. Days passed, the minnow, now a full fledged fish, wondered where his friend had gone to.

Frog didn't forget his friend and he came back to tell fish about all the extraordinary things outside of the pond: the birds with two legs, wings and colorful feathers; the four-legged horned cows; and most extraordinarily, the people, who walked on two legs and were all dressed up.

Frog left the pond again. Fish was left alone to think about all the things his friend told him: the fishy-shaped birds with two legs, wings and colorful feathers; the four-legged horned fishy-shaped cows; and most extraordinarily, the fishy-shaped people who walked on two legs and were all dressed up. He has to see them ......

This book, Fish is Fis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70, but the story it tells will never get old. It talks abou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limiting one's imagination. Fish never saw creatures other than fish before, so no matter how specific his friend described the details, all he saw were fish with crazy features. It talks about taking the extra step, however tiny it might be. When the frog who was hunting near by saved the fish lying on the ground and gasping for air, I couldn't help smiling. Frog never went too far away, but he saw a much bigger world. It talks about knowing who we are. The wild world is full of extraordinary things, but the pond is where a fish belongs. And it also talks about friendship. The two childhood friends parted their ways as they grew up to be totally different individuals, yet they could share their life and experiences.

2011-06-14

《Carol的魔法图书》

因为天气的原因,困在机场几个小时。有了这本书,焦躁的等待反而变成了难得的读书时间。作者Carol是台湾大颖文化的总编辑。但是她并不是以总编辑的身份来写这本书的,而是以母亲的身份,用一篇一篇的小品文,记录了与两个女儿一起成长的生活,以及点滴的感悟。同样的做妈妈,与孩子一同体会生活的经历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的共鸣。

每每想到有一个小人全心全意地依赖着我,身上的压力就感觉好大。孩子越长大,我这个妈妈当得就越诚惶诚恐。没有什么特别专注的爱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就连平常的待人接物上也是经常笨嘴拙舌,我拿什么来教孩子呢?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了欺负怎么办?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遇到坏人了怎么办?。。。。。。这还都是小孩子的问题。长大了以后的事我都不敢想啊。他能不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能不能找到那个心心相印的人?还有最最重要的,人生的沟沟坎坎,他能不能坚强的跨过去?这些的种种都不是我能一样一样地教的。我该怎样帮他准备好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呢?

喜欢Carol的这本书,因为她不说孩子说了谎怎么办,也不去给真话假话,恶意善意的谎言下定义,她叫孩子去问问自己的心;她不告诉孩子遇到坏人该如何应对, 而是问孩子怎么办;可是当孩子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她会出去处理,然后教会孩子怎么保护自己的权利。

她给孩子讲对人对物的关爱;讲希望与梦想;讲生命的沉重和世间的险恶。我用了“讲”字,这个“讲” 可不是说教似的大人给孩子讲道理,而是讲故事。讲的故事有现实的经历也有书里的虚构。她给孩子看free hug的video,教她伤心但是又不在妈妈身边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拥抱;她和孩子一起看记录工人11年艰辛在山中开路的纪录片,给孩子讲愚公移山,也讲快乐跳移山舞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当山档在眼前的时候,孩子自会有自己的办法,还用我们手把手的教吗?其实人生不就是这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这许许多多的经历组成的?教了几百遍的Do's and Dont's,也不如临时来的急智管用。心里有爱的孩子不会干坏事,就算干了也会心不安,会抱歉会忏悔。做妈妈的能做的也就是陪孩子一起长大,陪她/他在现实与书中寻找答案吧?

Carol一直是做图书出版工作的。当妈妈前做大人的书,当了妈妈以后“赫然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陪她(孩子)一起用新的角度跟心态去生活。。。。。。处处是惊喜,事事有新意”。她在书里写道:“有了孩子以后,我开始想我应该要更努力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令我的孩子学习到一切做为人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特质。。。。。。我想要每个孩子都过得很好。”她成立了大颖文化做童书的出版工作。这是一个母亲的心愿。她写一些故事一些文章来推广介绍这些书。这些文章就集合成了这本好看的《Carol的魔法图书》。Carol的这些文章很吸引人;她随文章介绍的那些图书也很吸引人。我会去慢慢找来和孩子一起读。

我也是做了妈妈以后,才发现了童书这么一个神奇的领域。真心希望所有做爸爸妈妈的人也都来用心读读写给孩子们的书。不是为了尽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为了自己,来读一读孩子们的书。因为这里面有我们已经淡忘的单纯美好,也有我们从未真正体会的深刻哲理。

2011-06-05

《Duck, Duck, Goose》

Duck, Duck, Goose儿子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Duck, Duck, Goose》。本以为是讲Duck, Duck, Goose的游戏的。结果真是个Duck和Duck和Goose的故事。

What's Up, Duck?: A Book of Opposites (Duck & Goose)其实家里还有一本同一个作者Tad Hills的书《What's Up, Duck?: A Book of Opposites (Duck & Goose)》。儿子小时候讲过好几遍。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小书。几个笨拙可爱的小鸟带着孩子们学习forward, backward, happy, sad, clean, dirty等等的概念。当时还不怎么说话的儿子居然看着一页上的图就说“fast”。

Tad Hills出了一系列关于一对好朋友Duck和Goose的书。这本《Duck, Duck, Goose》又出来了一个名叫Thistle的Duck。她新搬到这个地方来,Duck忙不迭的就带她去找好朋友Goose。这个时候,Goose正头上顶着个蝴蝶等Duck来看呢。两个朋友见面都着急忙慌的说:“你知道吗?”

还没等Duck来得及介绍新朋友,Goose就被Thistle将了一军:“有一次有三只蝴蝶停在我头上了。”这个Thistle真是什么都棒啊。而且她特别喜欢比赛。不比赛光玩有什么意思呢。可比的项目太多了。比赛憋气,Goose都摊在地上了,她骄傲的宣布她赢喽。比赛爬山她最快;比赛单脚跳也是她跳的最远;比赛走独木,Goose根本追不上她。可是Goose不喜欢这些比赛,他也不想倒立啊。Goose走了,Thistle还是要破自己的纪录的。Duck也不想给她数one hippopotamus, two hippopotamus了。

他去了很多他和Goose都喜欢的地方才找到了Goose。两个好朋友终于可以坐下来聊天,不用比赛了。
 “憋气的时候我会头晕啊。”
“我也是。”
“走独木的时候我好害怕。”
“我也是。”
“Thistle真的好棒的。”
“你也很棒的。她肯定练习过好多次啦。”
“咱们去玩球吧!”
“好啊。”

正说着,Thistle找来了。她问:“你们在这儿做什么?”
Goose说:“我们啊,正打算睡午觉。我们要比赛看谁先睡着。”
Duck也赶快打了个哈欠说:“是啊,是啊。看谁睡得最快。”
幸运的是,在比赛入睡快,睡觉时间长上,Thistle也很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