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只剩下几天,办公室里基本空空荡荡的。坐在这里磨洋工,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下乡养儿》。
书看完了,没有预期的感动。更像纪实。养儿方面,感觉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更多的是替那对父母着急。
豆瓣里的内容介绍说,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我感觉不是很准确。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不大,主要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如一个朋友所说,书里面列的一些事情,完全可以用来做反面教材。
有一点我很疑惑,在乔老师出现之前,似乎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有这对夫妻自己在挣扎,没有任何外来的帮助。除了无限的顺从孩子意愿和不休止的焦虑,我看不到他们做了些什么。做为两个文字工作者,连多看一些教育书籍的努力都没有吗?即使真的是有社交障碍,很多他们认为棘手的事情在书里都是有答案的。似乎他们一点都没有做。
小朋友天天虽然外表上表现出来的是胆小怕事。7岁多不能正常作息,连学都不能上。其实,我看不到这个孩子有任何问题。相反的,她非常的聪敏、有能力、有责任心。下乡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做的事情,独立承担的责任,不是每一个7岁孩童都能做到的。之前的问题,真的是责任更多的在父母身上。
书里的乔老师,被很多人推崇,说她是那个家庭的贵人。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她处处都在为孩子着想。她的一些做法我不是很赞同,但是她为孩子的那一颗心很让我尊重。她的帮助,不仅天天得益,天天的父母更是有了一个成长的机会。书的最后说,“乔老师后来生了个女孩。。。。。。又增加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切身体会”。希望为人母以后的乔老师,可以更多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将来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
2015-12-30
Small poppies: Highly gifted children in the early years
文章里说,“Hollingworth (1926) defined the IQ range 125-155 'socially optimal intelligence' and observed that, in general, children scoring within this range were well-balanced, self-confident and out-going individuals who were able to win the confidence and friendship of age-peers.”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范围之上的天才儿童们在社交方面很有可能会遇到困难。
作者在文章里举的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说的是在幼儿园同一个班里的两个孩子。某一天,老师让孩子们一起帮忙收拾东西。跟一个小男孩说:“Can you pass the cup?”小男孩就拿起杯子,放到地上,从各个方向走过“passed the cup”。老师自然生气了,说他disruptive,罚他去站墙角。另外一个小姑娘呢?她最近特别喜欢帮忙收杯子。每天会走过整个教室,把收到的杯子摞好,一起交给老师。她自然是得到了老师热情地拥抱和表扬。小男孩就不明白了,他明明是开了一个很有幽默感的玩笑,怎么就成了disruptive?而且他知道收杯子是那个小姑娘喜欢做的事情。他本来打算玩笑开过,就把杯子交给小姑娘的。结果被罚了站。
两个孩子都是4岁,也都是gifted。不同的是,小女孩的智商135,虽然也是千分之一的佼佼者,但只是“普通”的gifted。小男孩的智商则有158。他跟其他的孩子,已经不是在同一个时空里了。他的很多表现,也超出了我们普通人认为的4岁儿童的正常阈值。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幼儿园老师自然把他归到了“捣乱分子”那一列。老师对两个孩子不同的态度(批评罚站 vs 拥抱表扬)给了他们非常不同的反馈。
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天才儿童,其实大多数就是相对其他孩子更成熟更讨喜。真正的天赋禀异的孩子我们根本就不理解。文章里那个小男孩,智商“只有”158,已经被老师误解了。如果再高呢,估计就是Sheldon了吧?其他很多像他一样profoundly gifted的孩子们,也经历着很多类似的“误解”,经常接受到的是负面的反馈,很多甚至被划为“发育落后”。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及早鉴别发现,以及提供给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
对于给天才儿童提供特殊教育问题,有一点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个特殊教育的重点,是要给他们更多发挥天赋的机会呢,还是要帮助他们提高社交能力以便能更好的与人合作?不过有一点我很肯定,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判断应该受到重视;在为他们寻找适合的环境方面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12-29
《故事和书》及其他
继续陪睡的时候给妹妹念书。现在妹妹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躺下说:“妈妈,turn off the light。念妈妈的书!”读出声音来自然是比较慢,但是也不再囫囵吞枣。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我本来就是看书很慢很慢的。硬想看快一点好多看一些反而看完什么印象也没有了。所以还是慢下来,不着急,一点一点看。另外跟自己商量了一件事,开始看一本书就尽量争取看完。主要还是希望能平心静气地慢下来,不要就图个热闹。可是,最近的两本书还是没有看完。
一本是孙犁的《故事和书》。这本书我还是很喜欢的。书里收集了老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部分主要是对往事的追忆;后半部分则是读书的笔记感悟。读书笔记部分很多引用,很多古文。没有什么古文功底的我读起来很费力气。索性就不读了。这是为什么这本书没有看完的理由。不过后半部分也有些感想。一个是孙犁很尊崇鲁迅。鲁迅的地位在他那个时代有没有那么高,我不知道,不过可以去看一看。一个是金瓶梅可以去读一下。再一个是古文好像确实要补一补了。至少简单演绎小说要看得懂。还有一篇讲通俗文学的,里面倒是有一些内容。尤其最近关于教孩子所谓“国学”“经典”的讨论比较多,这个是可以读一下的。
前面记事又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后一半是对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些人和物的记述。写作日期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样子。不知道老先生是不是当时身体有恙,总觉得这些文字读起来有交待后事的感觉。我不是很喜欢。里面偶尔有一两句值得记下来的话而已。另外看到,原来文革时期抄家拿走的东西大多原封归还了物主。这个对我是个新鲜事。至少看孙犁的意思,他家的东西基本上是原样的回来了。也许文联的小将们也相对的文质彬彬一点吧!
前面一半,文革以前的,是对往事的追忆。读起来很有意思。越读越感觉到孙犁对自己的犀利不留情面。拿第一篇来举个例子。这篇里说他丢了工作回家,自己要定报纸,而且一定要定大公报。别的报纸都不好,只有大公报好。但是他又没有钱,就跟刚结婚的老婆要。老婆不给说我怎么会有钱。孙犁就感慨了,是啊,明明是我该挣钱的么。再说了,老婆那些钱,都是婚礼上一个头几毛一块磕出来的,来之不易啊。我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好酸。穷酸秀才一个,真是不讨喜。老婆不给,他又去管爹要。爹犹豫再三给了三块,只够定一个月。他就把这一个月的报纸仔仔细细连广告都来回看了。孙犁要定报纸其实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他其实是想给大公报投稿的。稿件和订报费一起寄出去,仔仔细细看了一个月,也没有看到被录用。老婆问一句:“有了吗?”他也会想老婆其实就没认为他的投稿会被录用。。。。。。总之,看到这里我的感想是,我不要看百无一用的酸秀才文章。。。。。。过了一段时间,老婆跟他商量,说反正你也看得都记住了,那些报纸拿来糊墙吧,要不然这三块钱也白花了。他想想觉得老婆说得很对,就认真排好,把社论什么的贴正面,广告贴天花板上。这样躺着坐着横着竖着都能看到报纸。。。。。。这个结尾很有喜感。孙犁对自己也没有直接了当的批评。后面有几篇就要犀利得多。
想起来,曾经看到一个说法,一个人对自己真实其实是很困难的。孙犁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确实很可以读一读。不过结合后面的行文,我还要补一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强调自省。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自己很不留情面,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则相对温和。老先生到年迈的时候写身外的人事,不但没有放开,反而更谨慎。如果他用对自己的犀利来写后面那一部分,应该读起来会很有趣。
另外还有一本没有看完的书是《Many Lives, Many Masters》。不值得单开一篇。就写在这底下,权当是个记录。有兴趣的人可以去goodreads上读一下review。Link在这里: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34452.Many_Lives_Many_Masters。
我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我虽然不感冒有组织的宗教活动,但是还对人类未知的世界存在一份敬畏。这本书所讲的题目是我有兴趣去听去看的,愿意用一个open mind来接受。但是书里实在太多的神迹。打着科学的幌子来布道真的是不太地道。和跳大神的神婆没有什么区别。为了对自己的承诺,尽力争取去看完了。但是真的是和我小时候在农村亲戚家看到的小报没有什么区别。最后看了大概一半,和最后结尾的一章。我觉得我的感觉不算judgmental了。
一本是孙犁的《故事和书》。这本书我还是很喜欢的。书里收集了老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部分主要是对往事的追忆;后半部分则是读书的笔记感悟。读书笔记部分很多引用,很多古文。没有什么古文功底的我读起来很费力气。索性就不读了。这是为什么这本书没有看完的理由。不过后半部分也有些感想。一个是孙犁很尊崇鲁迅。鲁迅的地位在他那个时代有没有那么高,我不知道,不过可以去看一看。一个是金瓶梅可以去读一下。再一个是古文好像确实要补一补了。至少简单演绎小说要看得懂。还有一篇讲通俗文学的,里面倒是有一些内容。尤其最近关于教孩子所谓“国学”“经典”的讨论比较多,这个是可以读一下的。
前面记事又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后一半是对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些人和物的记述。写作日期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样子。不知道老先生是不是当时身体有恙,总觉得这些文字读起来有交待后事的感觉。我不是很喜欢。里面偶尔有一两句值得记下来的话而已。另外看到,原来文革时期抄家拿走的东西大多原封归还了物主。这个对我是个新鲜事。至少看孙犁的意思,他家的东西基本上是原样的回来了。也许文联的小将们也相对的文质彬彬一点吧!
前面一半,文革以前的,是对往事的追忆。读起来很有意思。越读越感觉到孙犁对自己的犀利不留情面。拿第一篇来举个例子。这篇里说他丢了工作回家,自己要定报纸,而且一定要定大公报。别的报纸都不好,只有大公报好。但是他又没有钱,就跟刚结婚的老婆要。老婆不给说我怎么会有钱。孙犁就感慨了,是啊,明明是我该挣钱的么。再说了,老婆那些钱,都是婚礼上一个头几毛一块磕出来的,来之不易啊。我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好酸。穷酸秀才一个,真是不讨喜。老婆不给,他又去管爹要。爹犹豫再三给了三块,只够定一个月。他就把这一个月的报纸仔仔细细连广告都来回看了。孙犁要定报纸其实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他其实是想给大公报投稿的。稿件和订报费一起寄出去,仔仔细细看了一个月,也没有看到被录用。老婆问一句:“有了吗?”他也会想老婆其实就没认为他的投稿会被录用。。。。。。总之,看到这里我的感想是,我不要看百无一用的酸秀才文章。。。。。。过了一段时间,老婆跟他商量,说反正你也看得都记住了,那些报纸拿来糊墙吧,要不然这三块钱也白花了。他想想觉得老婆说得很对,就认真排好,把社论什么的贴正面,广告贴天花板上。这样躺着坐着横着竖着都能看到报纸。。。。。。这个结尾很有喜感。孙犁对自己也没有直接了当的批评。后面有几篇就要犀利得多。
想起来,曾经看到一个说法,一个人对自己真实其实是很困难的。孙犁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确实很可以读一读。不过结合后面的行文,我还要补一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强调自省。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自己很不留情面,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则相对温和。老先生到年迈的时候写身外的人事,不但没有放开,反而更谨慎。如果他用对自己的犀利来写后面那一部分,应该读起来会很有趣。
另外还有一本没有看完的书是《Many Lives, Many Masters》。不值得单开一篇。就写在这底下,权当是个记录。有兴趣的人可以去goodreads上读一下review。Link在这里: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34452.Many_Lives_Many_Masters。
我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我虽然不感冒有组织的宗教活动,但是还对人类未知的世界存在一份敬畏。这本书所讲的题目是我有兴趣去听去看的,愿意用一个open mind来接受。但是书里实在太多的神迹。打着科学的幌子来布道真的是不太地道。和跳大神的神婆没有什么区别。为了对自己的承诺,尽力争取去看完了。但是真的是和我小时候在农村亲戚家看到的小报没有什么区别。最后看了大概一半,和最后结尾的一章。我觉得我的感觉不算judgmental了。
2015-12-18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这两年看过的书好像差不多都雁过无痕,没有感觉。而且其中大部分书都只看了一半。只好屡次祭出Reader's Bill of Right的大旗说I reserve the right to not finish a book。。。。。。倒是对给孩子念过的儿童作品各种感慨。这本,最后也真的是读完的。家有跟睡觉有愁的孩子,每天晚上的陪睡任务是个折磨。偶然想起来Atticus给Scott念报纸念法律文件庭审记录的故事,也试着自己读什么就给老二念什么。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读出声音来。虽然是二战题材,但是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重压抑。Sea of Flame的传说、精致的模型巧妙的机关、深夜阁楼上收音机里传来的广播。。。。。。每一样都可以让人忘掉战争,忘掉饥饿。书中文字流畅优美,轻轻地读起来像静静的流水。有的时候不自觉停下来默念,老二还会爬过来要求:“妈妈,你念你的书。”
作者其实是同情战争中的德国平民的,即使那些当了兵的孩子们。他们也有着普通人一样普通的梦想;他们也经历了战争、寒冷、饥饿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也是被奴役的那一群。或者说,作者更同情德国人,因为书里面每一个德国人的人生都很悲哀。男主人公天才少年Werner从小失去父母。虽然有机会离开孤儿院去了精英学校,有着无限的努力无条件的服从了不起的发明,他也不过就是小小年纪就被扔到战场上去追踪抵抗势力那些破的不能再破的秘密电台。他想做的不过是摆脱父辈的命运,却一直受着煎熬。从一开始妹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而成为军国主义的一部分;到学校里好朋友被虐待他也不敢公开表示同情;到一次又一次发现那些所谓的抵抗力量其实只是普通人,他们毫无组织没有军事训练,并不是张牙舞爪的恶魔;最后难得看到的一个快乐无忧的女孩也被无辜虐杀,生命里唯一的一条亮线变成了夜夜折磨他的梦魇。。。。。。
相对的,女主人公Marie-Laure虽然很小就双目失明,但是一直被所有的亲人朋友视若掌上明珠。她虽然看不见,但是生命里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一直到最后,躲在阁楼上的那些日子里,她身上穿的是叔祖Etienne的外套,兜里放着爸爸做的模型和亦真亦假的sea of flames,怀里还揣着Madame Manec做的两个罐头。每一个亲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给她温暖。这些温暖使她有勇气去打开电台,朗读故事、奏响音乐,向那些和她一样限于困境的人传递力量。这些黑暗中传来的声音救了Werner也救了她自己。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读出声音来。虽然是二战题材,但是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重压抑。Sea of Flame的传说、精致的模型巧妙的机关、深夜阁楼上收音机里传来的广播。。。。。。每一样都可以让人忘掉战争,忘掉饥饿。书中文字流畅优美,轻轻地读起来像静静的流水。有的时候不自觉停下来默念,老二还会爬过来要求:“妈妈,你念你的书。”
作者其实是同情战争中的德国平民的,即使那些当了兵的孩子们。他们也有着普通人一样普通的梦想;他们也经历了战争、寒冷、饥饿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也是被奴役的那一群。或者说,作者更同情德国人,因为书里面每一个德国人的人生都很悲哀。男主人公天才少年Werner从小失去父母。虽然有机会离开孤儿院去了精英学校,有着无限的努力无条件的服从了不起的发明,他也不过就是小小年纪就被扔到战场上去追踪抵抗势力那些破的不能再破的秘密电台。他想做的不过是摆脱父辈的命运,却一直受着煎熬。从一开始妹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而成为军国主义的一部分;到学校里好朋友被虐待他也不敢公开表示同情;到一次又一次发现那些所谓的抵抗力量其实只是普通人,他们毫无组织没有军事训练,并不是张牙舞爪的恶魔;最后难得看到的一个快乐无忧的女孩也被无辜虐杀,生命里唯一的一条亮线变成了夜夜折磨他的梦魇。。。。。。
相对的,女主人公Marie-Laure虽然很小就双目失明,但是一直被所有的亲人朋友视若掌上明珠。她虽然看不见,但是生命里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一直到最后,躲在阁楼上的那些日子里,她身上穿的是叔祖Etienne的外套,兜里放着爸爸做的模型和亦真亦假的sea of flames,怀里还揣着Madame Manec做的两个罐头。每一个亲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给她温暖。这些温暖使她有勇气去打开电台,朗读故事、奏响音乐,向那些和她一样限于困境的人传递力量。这些黑暗中传来的声音救了Werner也救了她自己。
2015-12-01
叽里咕噜 叽里咕噜
当年老大六个月上幼儿园,本来整天咿咿呀呀不停的孩子,一下子就不出声了。一直等到快两岁才张嘴说话。到了妹妹这儿,四个多月就要上幼儿园,更早。全家人都做好了她当两年“小哑巴”的准备。结果她小人家早早地就叽里咕噜说话了,一套一套的。惊喜啊惊喜!
惊喜之余,某一天大家突然发现,不到两岁,她的中文就比英文差了好多好多了。让她做事情,说中文没反应,说英文马上就做了。叽里咕噜一套一套的话从小嘴里说出来都是英文,我说“妹妹,你能说中文吗?”妹妹响亮地说:“中文!”讲书听故事自然也都是只选英文的。。。。。。
做为一个爱瞎担心的妈,我就开始发愁了。反复跟爸爸和哥哥强调,“要跟她说中文,不要被她带着跑。”哥哥小时候的各种中文书都翻出来给读。“哼,我就不信找不到你喜欢的。”看家的那点东西自然也祭出来了。结果,BINGO!妹妹叽里咕噜叽里咕噜的嘀咕中就开始多了“拉大锯、扯大锯”,“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吃胡萝卜吃菜菜”。。。。。。
这里面姥姥最喜欢的就是“叽里咕噜滚下来!”每次打电话都让妹妹“你再给姥姥说一个‘叽里咕噜’。”姥爷更是不言声不言语的,几天功夫搞了一个根雕作品,配上妹妹的录音,做出一个小视频来!
惊喜之余,某一天大家突然发现,不到两岁,她的中文就比英文差了好多好多了。让她做事情,说中文没反应,说英文马上就做了。叽里咕噜一套一套的话从小嘴里说出来都是英文,我说“妹妹,你能说中文吗?”妹妹响亮地说:“中文!”讲书听故事自然也都是只选英文的。。。。。。
做为一个爱瞎担心的妈,我就开始发愁了。反复跟爸爸和哥哥强调,“要跟她说中文,不要被她带着跑。”哥哥小时候的各种中文书都翻出来给读。“哼,我就不信找不到你喜欢的。”看家的那点东西自然也祭出来了。结果,BINGO!妹妹叽里咕噜叽里咕噜的嘀咕中就开始多了“拉大锯、扯大锯”,“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吃胡萝卜吃菜菜”。。。。。。
这里面姥姥最喜欢的就是“叽里咕噜滚下来!”每次打电话都让妹妹“你再给姥姥说一个‘叽里咕噜’。”姥爷更是不言声不言语的,几天功夫搞了一个根雕作品,配上妹妹的录音,做出一个小视频来!
小耗子 上灯台
小耗子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叫妈妈 妈妈不来
叫爸爸 爸爸不来
叽里咕噜 滚下来
小耗子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叫妈妈 妈妈不来
叫爸爸 爸爸不来
叽里咕噜 滚下来
2015-11-30
HelloKitty打电话
有一天早上,我拿着妹妹的衣服哄她穿。指着上面的图案说:“妹妹,你看。HelloKitty在打电话。Hello!Hello!”
妹妹赶紧学着我的样子,一只小手攥成拳头,放到耳朵边假装打电话。不过妹妹没有像我那样说“Hello”,妹妹是用中文说的:“铃~~~喂喂喂!”爸爸在旁边听到了,很诧异地问:“她怎么知道‘喂喂喂’?”
妹妹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们妹妹会说歌谣啊!这个歌谣就叫《打电话》。歌谣里是这么说的:
妹妹赶紧学着我的样子,一只小手攥成拳头,放到耳朵边假装打电话。不过妹妹没有像我那样说“Hello”,妹妹是用中文说的:“铃~~~喂喂喂!”爸爸在旁边听到了,很诧异地问:“她怎么知道‘喂喂喂’?”
妹妹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们妹妹会说歌谣啊!这个歌谣就叫《打电话》。歌谣里是这么说的:
打电话
一角、两角、三角形
四角、五角、六角半
七角、八角、九叉腰
十角、十一角、打电话
铃~~~~~~
喂喂喂
你姐姐在家吗?
刚刚出去了
几点钟回来?
两点钟
叽里咕噜打电话
一角、两角、三角形
四角、五角、六角半
七角、八角、九叉腰
十角、十一角、打电话
铃~~~~~~
喂喂喂
你姐姐在家吗?
刚刚出去了
几点钟回来?
两点钟
叽里咕噜打电话
2015-08-27
10 Things You Should Never Say to Your Kids
大王有令,不敢不说。原文在这里:10 Things You Should Never Say to Your Kids。
标题自然是为了吸引眼球才用“Never”。但是做为一篇教育文章,尤其是文章目的在讨论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小细节和措辞,题目用一个大大咧咧的“Never”,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写的东西。相比这个,我更能接受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里的Never,因为作者就是要强调“不要用闪卡”,而不是吸引大家来看了,后面再加一个disclaimer说:哦,题目不重要,看内容!
题目批评完了,看内容。先一条一条说:
曾经我觉得,养孩子好难啊!做家长要给孩子做表率,不能行差迈错。这样是不是对孩子不好;那样是不是会有坏的影响。。。后来,看了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我突然明白,生命,真的很顽强!给点阳光就可以灿烂耀眼。梦姐说得好,只要心里有爱,说啥都差不离。我们确实不需要太小心翼翼。
晴川说:要学会忍耐,但是不要改变
晴川还说:尊重只是态度,诚信却是人格
在外,有时我们不得不阳奉阴违,虚情假意。但是我希望这个不得不尽量少的出现。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同时,希望我的孩子(同时包括我自己)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学会欣赏别人。要表扬的时候,表扬你真心觉得值得表扬的地方;要批评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诛心;要team work的时候,真心实意的跟人家说我们一起来做。为人父母,也不必吾日三省吾身,诚意待孩子,尊重他们也放松自己就好。
所以,看一小段一小段的教育结论,操作手册,不如去看韦帅望。或者Harper Lee也不错。Go Set a Watchman虽然很让人失望,很晦涩不知所云,也还是有可感慨可学习的地方。
标题自然是为了吸引眼球才用“Never”。但是做为一篇教育文章,尤其是文章目的在讨论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小细节和措辞,题目用一个大大咧咧的“Never”,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写的东西。相比这个,我更能接受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里的Never,因为作者就是要强调“不要用闪卡”,而不是吸引大家来看了,后面再加一个disclaimer说:哦,题目不重要,看内容!
题目批评完了,看内容。先一条一条说:
- Great Job
Great Job都不能说了?当个父母真难啊!(这里需要至少三个表示惊讶的表情符!所以微信虽然推着我们在碎片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也不是没有好处哈!)
其实,把这个放第一个,又是作者在吸引眼球!仔细看内容,不是不能说Great Job,而是不要随便说。不要笼统的随时随地的表扬。表扬的时候要具体而微。这个我太同意了。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对于语言之外的表达他们比大人敏感得多。有没有真心实意孩子完全感受得到。不过心随便的乱扔great job,才糊弄不了他们。
文章还说,这种表扬多了,孩子会更依赖父母的承认而不是自身的积极性。还有,要把表扬留给真正的值得表扬的时刻。可是什么是“值得”表扬的时刻呢?一个四岁的孩子会自己扣扣子,值不值得一个Great Job呢?才满两岁的妹妹会擤鼻涕了,我真心觉得是Great Job啊!
做为一个从小被夸大的人,我觉得不管做什么背后都有一个人真心实意为我骄傲也蛮好的。而且,怎么会因为听多了就不努力呢?那个无条件以我为荣的人会失望的。每一个人,都需要unconditional spoiling。知道背后有人认真看着,摔倒了有人接着,一个小小的努力小小的成绩都有人能发现,是很重要的。积极自信,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相信,也来源于成绩努力会得到认可,更来源于不惧怕跌倒。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我百分之百的同意这一句话不要说。因为,perfect是练不出来的。首先,完美这个事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Nothing and nobody is perfect。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以为的perfect,只是因为有些缺陷我们置身事外而看不到。其次,人生而不平等。很多事情上,确实有天赋这么一个不讲理的东西存在起很重要的作用。努力,我们也不一定就能成冠军。比如,据说乔丹打棒球的那些年,训练比别人认真刻苦的多。。。那么,我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好了。Practice会不会make oneself better呢?这个,其实也不一定。波浪式前进,总有波谷。只要前进就好。只不过前进的,也不一定是你努力的那一件事。人生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我们付出的汗水都不会白流。一个起早贪黑训练的孩子,即使没有成为运动健将,他也学会了自律和吃苦耐劳。这就足够了。要想孩子懂得努力的重要,大人自己要先懂得和相信。
- You're okay
孩子摔倒哭泣的时候,不要不当回事。也许他们真的就是娇气,真的就是没事,但是子非鱼。有的时候,人家需要的就是一个撒娇的地方,抱一下吹一吹,又不浪费什么,何必那么吝啬呢?想要孩子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痛苦吗?人家分享的时候就不要随便judge他们的感受。孩子会不会因为这样被惯坏,变成娇气包?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摔倒,抱过了,贴完创可贴,我们没有拦着他们继续去跑去蹦,就没事吧?
- Hurry up
文章说,Soften your tone slightly by saying, "Let's hurry," which sends the message that the two of you are on the same team.
想起来曾经工作的一个公司,几个小组之间关系其实是有一点点紧张的。所以大家说话的时候会注意,比如对方写的程序错了需要修改,不会直接上来说,你把哪里哪里写错了,赶紧去改。一般都是用we当主语。There's this issue, we need to fix it by doing whatever。这样说话,伸手不打笑脸人,大家都留着底线就不太容易起争执。还有一句我当初一个小头常说的,出了问题,不要上来就指责对方。如果自己的工作也有瑕疵,要先承认错误,一般对方都会配合修改。前面一条,每次用我都要偷笑,觉得有些无聊。后面这一条,确实屡试不爽,次次奏效。
第一条我不喜欢,因为太过言不由衷。在外打拼,虚情假意一下有的时候是必须的。自己家里,我还是更倾向于有事说事,不要让人猜来猜去。
- I'm on a diet
我就是那个给孩子强化unhealthy body image的家长啊。不但说自己胖,还说孩子胖。自己没有怎么量体重,让孩子量的次数很多。我们就是胖么,一家胖子。Fat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成了taboo了。Don't you love political correctness?
什么是healthy body image?难道不承认自己胖就healthy了?或者说多了胖不好,孩子就会恶意减肥得厌食症了吗?我说了那么多,他还是超重啊!顶多就是回嘴说:我不胖!我们(我和孩子,不止他一个人)确实真的超重。我们(我和孩子,不止他一个人)也确实一起在试图减肥没有成功,还一直在努力。胖就胖吧,顶多是费点布料,会被人说。我们努力的过程中都学习了好多健康饮食的知识。我们也没有间断锻炼。胖的坏处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这个道理就好。瘦不下来,我们就做一个健康的胖子吧。
胖瘦美丑,不是我们不说孩子就听不到。正视现实没有错,on diet也不是错,为了瘦身而瘦身,放弃正常饮食,恶意减肥才不对。
- We can't afford that
我从小就知道家里穷,很多别的小孩有的我没有。我也不会去管父母要。不是因为懂事想要但是忍着不要。我是真的不觉得自己需要,因为该有的都有了。我也没有担心过家庭财物问题。我的父母好像确实没有直接跟我说过家里穷买不起这种话。可是不用说我也知道啊。穷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顶多别人有的我们没有罢了。孩子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说不说,该知道他们会知道的。跟肥胖一样,教会孩子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就好。反正我们永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中该有的有了,就好。怎么理财,怎么花钱,也是每人有自己的脚穿自己鞋的范畴。只要不过分,让孩子自己去figure out不一定是坏事。
- Don't talk to strangers
这个不知道怎么说。“don't talk to stranger”这个话我一直不太感冒。真的做得到吗?做为一个大人,如果有人很nice的跟我说话,我都不能一点不理。孩子更做不到了吧?我们一方面教孩子要有礼貌,一方面又教他们ignore别人。好像有点不一致啊。从培养安全意识方面讲,我更认同鼓励孩子接触外界,同陌生人打交道。当然不是直接把孩子扔出去不管。在孩子能够做到的范围里,让他自己去做去说。去餐馆自己点菜,去商店自己交钱,有要求的时候自己去提;自己去寻求帮助,想办法解决。各种安全条款我们可以让孩子背得滚瓜烂熟,真的遇到紧急状况他们不一定用的出来。救他们的,往往不是背下来的那些话,而是面对危险时候的急智。这个需要锻炼,在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锻炼。
- Be careful
老大小的时候,我妈嘱咐我,孩子摔了不要叫,要沉住气。要不然孩子会害怕,会哭得更厉害。然后,老大两岁多,她发现这个孩子摔了不哭不闹的时候,每次喊哎哟的声音比我还大还着急。再往前说,小时候跟姥姥聊天。老太太说,我舅舅小的时候,有一次自己爬树爬得好高好高。姥姥看见了,吓得腿都软了。这个时候也不敢说什么,就夸奖他:你怎么那么棒啊?爬那么高?真了不起。然后若无其事的说:好了,下来吃饭吧!然后我舅舅就得意洋洋的下来,挨了一顿爆揍。。。。。。
我自己怕猫狗之类的东西。我会跟孩子说不用怕,但是我不会在他们面前假装没事,装坚强。我会跟他们讲我能讲出来的不用怕的道理。也会跟他们说我就是没有道理的害怕。他们自己要不要害怕,可以自己决定。
以前,我总是想,为人父母就是在孩子爬高的时候,站在旁边不动声色的保护,然后偷偷推一把不让他们知道。再然后,在他们爬上去的时候大大的表扬,把功劳都归功给孩子。现在我更觉得,这个不动声色其实反而太过着于形迹。不如就让孩子知道,爬高有危险,需要谨慎小心。不过不用怕,我们在这里,我们会帮忙。遇到难事会寻求帮助,能接受帮助也是个能力。
- No dessert unless you finish your dinner
It's called treat for a reason。干嘛要骗自己那个东西不好吃。讲明白多吃甜食的坏处就好了。
- Let me help
Again,遇到难事会寻求帮助,能接受帮助也是个能力。大人只要不是事事亲力亲为就好了。没有必要为了培养grit而培养grit。
曾经我觉得,养孩子好难啊!做家长要给孩子做表率,不能行差迈错。这样是不是对孩子不好;那样是不是会有坏的影响。。。后来,看了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我突然明白,生命,真的很顽强!给点阳光就可以灿烂耀眼。梦姐说得好,只要心里有爱,说啥都差不离。我们确实不需要太小心翼翼。
晴川说:要学会忍耐,但是不要改变
晴川还说:尊重只是态度,诚信却是人格
在外,有时我们不得不阳奉阴违,虚情假意。但是我希望这个不得不尽量少的出现。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同时,希望我的孩子(同时包括我自己)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学会欣赏别人。要表扬的时候,表扬你真心觉得值得表扬的地方;要批评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诛心;要team work的时候,真心实意的跟人家说我们一起来做。为人父母,也不必吾日三省吾身,诚意待孩子,尊重他们也放松自己就好。
所以,看一小段一小段的教育结论,操作手册,不如去看韦帅望。或者Harper Lee也不错。Go Set a Watchman虽然很让人失望,很晦涩不知所云,也还是有可感慨可学习的地方。
2015-07-16
A Son Never Dies
原文找不到了,只在这里还有一个copy:
http://www.wallstreetoasis.com/forums/a-son-never-dies-by-sunil-gupta-moving-letter-from-a-father-of-an-ibanking-analyst
一开始我根本没有仔细看他写的那篇文章。不就是一个老年丧子的人在回忆、在无语问苍天吗?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反思?
突然有一天,看到有人说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亚裔家长的写照。Trigger这个东西很神奇,somehow我就被这句话触动到了。就开始想,到底都照出什么来了呢?到底我们是怎样的一种类型?
文章里,这个爸爸也在问:如果。。。会不会。。。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如果?重新来过,即使他有一两件事做法不一样,整体效果也不会有大的区别。因为人的一生不是一两件小事组成的。每个moment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走向。独立事件只能反映某种状态,而不能逆转趋势。生死攸关,我们能反思的也是一个态度而已,而不是某种做法的对错。
其实,这个爸爸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生活所迫的时候,他没有倒下,而是积极努力。他在努力寻求突破的时候,也还记得家庭孩子最重要,全心投入孩子的教育,没有抱怨堂堂大男人做的是看孩子的事。而且他一直对家庭美满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但是,这么重要的经历显然没有在孩子心里留下任何烙印。唯一有的,可能就是他说的,孩子曾经要求他不要去接,因为“这样会显得他没有工作一样”。
生活说到最后,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经历,自己的、别人的、真实的、虚幻的。成长需要挫折,挫折归根结底也就是一种经历。但是这种经历出现伤害的可能性太大。我们就over protective的帮孩子们承担了。然后,再人为的造出一些可控的挫折环境来让孩子去锻炼。或者,让他们去读那些名人传记励志故事,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这些我都不反对。比如,像这个爸爸当初的情况,我也不同意让孩子出去打工帮挣零花钱。但是,一个已经理解“爸爸没有工作会被人嘲笑”的孩子,也应该知道家里正在经历低谷,应该知道爸爸正在努力扭转局面。或者他可以知道的更多。比如,贫困和被嘲笑都无所谓,因为up and down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比如,走出低谷需要有支撑,这个支撑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就只是家里孩子的一张笑脸。。。
虎妈刚出名的时候,我拒绝承认我们亚裔的父母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可是,当我看到这个父亲后悔当初劝儿子再坚持坚持的时候,我确确实实的看到了“我们”的影子。
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有辞职的想法不过分吧?辞职之前会征求亲朋的意见也很正常。被征求到了意见,很多人都会说再坚持坚持试试吧?有什么不对的呢?这些都很正常,不反常,没有错误,nothing out of line here。但是,看看这个爸爸的回忆,“we did not give him an open mandate to quit, as he probably, wanted”。。。。。。“'Sonny I did not want you to quit, but now since, you have done so, we are with you. Come back home'”。。。。。。“Not something I wanted him to do, at this stage of his career. I desired, that he should complete his one year at Goldman Sachs,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rporate life and then decide.”。。。。。。最后,“I got furious. 'Take fifteen days leave and come home', I said. He quipped 'they will not allow'. I said, 'tell them to consider this as your resignation letter.'”。。。。。。
看到这些,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痛心。孩子已经那么优秀了,为什么不能相信他的判断,支持他辞职呢?工作哪里有命重要,不好就换一个呗。为什么一定要他坚持?为什么不让他辞职?到最后才愤怒是不是太晚了?
为什么。。。如果。。。会不会。。。做为父亲,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也在这样质问自己。
最初我只是看新闻评论中的叙述时,我虽然痛心、虽然同情,还是觉得自己不会那样的。我能做到相信孩子,不会逼孩子到绝路的。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见过的很多很多人,都懂得什么成绩、什么工作表现,都比不上我们孩子的生命来得珍贵。。。。。。孩子,孩子,孩子。。。。。。可是,这里我们谈到的,是一个青年,已经不是孩子了, a young investment banker!
一个成年人,在做出工作相关决定的时候,还寄希望于得到父母的首肯。在父母面前,当他不能够达到所谓的优秀程度时,他还在努力的解释,希望可以justify自己的失败。在被逼着没日没夜的工作的时候,休假不被允许的时候,他也只是抱怨,像一个小孩子抱怨功课太多那样的抱怨。抱怨,没有愤怒。。。。。。因为,他一直就没有真正的长大。他还是那个希望得到周围人表扬的孩子,做父母的骄傲,做全A的学生。而他父亲,教了他知识,教了他努力,把他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父亲,却忘了教他长大,也忘了告诉自己,孩子长大以后也不再属于自己。直到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父亲还是在怀念一个孩子。一个乖乖的、优秀得无与伦比的,孩子。他后悔的,也还是自己为什么没有‘让’孩子去做这做那。
陪伴、认同、信任、接受、还有无条件的爱,这些虽然说起来难,我们努力都能或多或少的做到。放手,才是最不好学的那一门功课。放手让孩子长大。别人眼里的大人,在我们的心中也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个心里上的成年人,才能懂得生活中没有成绩单,别人不尊重他的时候也能愤怒起来。。。。。。。
如果时光不可以倒流,我们只有努力不让悲剧重演。
http://www.wallstreetoasis.com/forums/a-son-never-dies-by-sunil-gupta-moving-letter-from-a-father-of-an-ibanking-analyst
一开始我根本没有仔细看他写的那篇文章。不就是一个老年丧子的人在回忆、在无语问苍天吗?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反思?
突然有一天,看到有人说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亚裔家长的写照。Trigger这个东西很神奇,somehow我就被这句话触动到了。就开始想,到底都照出什么来了呢?到底我们是怎样的一种类型?
文章里,这个爸爸也在问:如果。。。会不会。。。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如果?重新来过,即使他有一两件事做法不一样,整体效果也不会有大的区别。因为人的一生不是一两件小事组成的。每个moment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走向。独立事件只能反映某种状态,而不能逆转趋势。生死攸关,我们能反思的也是一个态度而已,而不是某种做法的对错。
其实,这个爸爸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生活所迫的时候,他没有倒下,而是积极努力。他在努力寻求突破的时候,也还记得家庭孩子最重要,全心投入孩子的教育,没有抱怨堂堂大男人做的是看孩子的事。而且他一直对家庭美满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但是,这么重要的经历显然没有在孩子心里留下任何烙印。唯一有的,可能就是他说的,孩子曾经要求他不要去接,因为“这样会显得他没有工作一样”。
生活说到最后,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经历,自己的、别人的、真实的、虚幻的。成长需要挫折,挫折归根结底也就是一种经历。但是这种经历出现伤害的可能性太大。我们就over protective的帮孩子们承担了。然后,再人为的造出一些可控的挫折环境来让孩子去锻炼。或者,让他们去读那些名人传记励志故事,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这些我都不反对。比如,像这个爸爸当初的情况,我也不同意让孩子出去打工帮挣零花钱。但是,一个已经理解“爸爸没有工作会被人嘲笑”的孩子,也应该知道家里正在经历低谷,应该知道爸爸正在努力扭转局面。或者他可以知道的更多。比如,贫困和被嘲笑都无所谓,因为up and down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比如,走出低谷需要有支撑,这个支撑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就只是家里孩子的一张笑脸。。。
虎妈刚出名的时候,我拒绝承认我们亚裔的父母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可是,当我看到这个父亲后悔当初劝儿子再坚持坚持的时候,我确确实实的看到了“我们”的影子。
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有辞职的想法不过分吧?辞职之前会征求亲朋的意见也很正常。被征求到了意见,很多人都会说再坚持坚持试试吧?有什么不对的呢?这些都很正常,不反常,没有错误,nothing out of line here。但是,看看这个爸爸的回忆,“we did not give him an open mandate to quit, as he probably, wanted”。。。。。。“'Sonny I did not want you to quit, but now since, you have done so, we are with you. Come back home'”。。。。。。“Not something I wanted him to do, at this stage of his career. I desired, that he should complete his one year at Goldman Sachs,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rporate life and then decide.”。。。。。。最后,“I got furious. 'Take fifteen days leave and come home', I said. He quipped 'they will not allow'. I said, 'tell them to consider this as your resignation letter.'”。。。。。。
看到这些,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痛心。孩子已经那么优秀了,为什么不能相信他的判断,支持他辞职呢?工作哪里有命重要,不好就换一个呗。为什么一定要他坚持?为什么不让他辞职?到最后才愤怒是不是太晚了?
为什么。。。如果。。。会不会。。。做为父亲,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也在这样质问自己。
最初我只是看新闻评论中的叙述时,我虽然痛心、虽然同情,还是觉得自己不会那样的。我能做到相信孩子,不会逼孩子到绝路的。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见过的很多很多人,都懂得什么成绩、什么工作表现,都比不上我们孩子的生命来得珍贵。。。。。。孩子,孩子,孩子。。。。。。可是,这里我们谈到的,是一个青年,已经不是孩子了, a young investment banker!
一个成年人,在做出工作相关决定的时候,还寄希望于得到父母的首肯。在父母面前,当他不能够达到所谓的优秀程度时,他还在努力的解释,希望可以justify自己的失败。在被逼着没日没夜的工作的时候,休假不被允许的时候,他也只是抱怨,像一个小孩子抱怨功课太多那样的抱怨。抱怨,没有愤怒。。。。。。因为,他一直就没有真正的长大。他还是那个希望得到周围人表扬的孩子,做父母的骄傲,做全A的学生。而他父亲,教了他知识,教了他努力,把他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父亲,却忘了教他长大,也忘了告诉自己,孩子长大以后也不再属于自己。直到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父亲还是在怀念一个孩子。一个乖乖的、优秀得无与伦比的,孩子。他后悔的,也还是自己为什么没有‘让’孩子去做这做那。
陪伴、认同、信任、接受、还有无条件的爱,这些虽然说起来难,我们努力都能或多或少的做到。放手,才是最不好学的那一门功课。放手让孩子长大。别人眼里的大人,在我们的心中也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一个心里上的成年人,才能懂得生活中没有成绩单,别人不尊重他的时候也能愤怒起来。。。。。。。
如果时光不可以倒流,我们只有努力不让悲剧重演。
2015-07-01
The Bird Who Wanted to Fly
记得儿子Kindergarten学年结束的时候,背回来了大摞大摞的各种课堂练习。其中有一个几句话的小故事很有意思,题目叫The Bird Who Wanted to Fly。故事大意就是:“从前有一只鸟想学游泳。学游泳很难,他很努力地学,终于学会了。可是当他学会游泳的时候,他发现他不会飞了。The End。”学前班的小朋友,遣词造句都很简单幼稚,但是读到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确实感觉眼前一亮。过后想起来,儿子那段时间很喜欢成语。天天拉着我们比赛成语接龙,也听了不少成语故事。写那个故事之前应该是我们刚刚给他讲了邯郸学步。
呼得一晃,儿子就上了二年级了,还被老师选上,去参加学校PTA组织的Junior Great Books的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一个学年。每个参加的小孩发一本书。据说里面有很多精选的短篇故事。每个星期,参加的孩子要自己先读好指定的文章,然后大家讨论。
这个活动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我们大人跟着激动了半天。结果儿子去了几次,每次回来我都问不出个所以然。就知道是一个家长志愿者带领他们讨论。怎么讨论?反正就是讨论呗!再刨了半天根,我也就听到了老师(家长志愿者)说如果你要是事先忘了读,当周的活动就不用参加了。还有,该活动占用了每星期四早上的音乐课时间,儿子很不爽。。。总之,我理解,这个活动就跟学校组织的大多数活动一样,噱头有,实际就那么回事。我也就不上心了。书,儿子一直留在学校里。每个星期二、三我会说一句“别忘了读这周的故事啊”。里面具体有什么“经典”我也没有看过。
这样一直到了五月份。某天我照常提醒。结果小子说:“我们所有的读完了。后面要每人写一个故事。老师给打印成一本书。写什么都行,随便。”一听这个,我又兴奋了,跳起来打算给娃提建议。还没等我说话,儿子就说:“我知道写什么。你还记得我Kindergarten写那个The Bird Who Wanted to Swim吗?我就写那个。”
我一边提醒自己不要管的太多,一边提建议:还写那个故事当然可以。那个故事很有想法。但是你现在大了,不能那么简单的写。很多地方要be descriptive。小子听了,马上说:“我知道。比如说,instead of a bird, I'll write a brown bird。”
就这么就开始写了。写了好几天,改了好几次。我也帮着改了一下语法的小错误。就是下面这个故事了。我怎么觉得还没有当初那个三五句话的好?问儿子他要想表达什么,儿子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mora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ird named Joe. He was usually laughed by other birds because he wanted to learn swimming. Only his mother believed that he could swim.
She found a fish to teach him swimming and diving. First he learned how to dive. Diving was very easy for him because all he had to do was fly into the water.
But swimming was very difficult. His coach told him to come at 7AM every day and go home to eat lunch at 11AM. Then he wanted him to come back at 12:30PM. He only allowed Joe to leave at 7PM.
First Joe learned freestyle. It was hard at first but he got the hang of it. Next he learned backstroke. This was very hard for Joe. He practiced and practiced and finally learned backstroke.
He was a very good swimmer now. He wanted to swim ten miles. He swam one mile first. Then he swam two miles. Then five miles. Then finally ten miles!
After he mastered swimming, he heard that there’s was a swimming race for any kind of animal and the swimming race was going to be tomorrow. He immediately signed up.
There are four obstacles in the race. The first obstacle is a maze. The racers had to go through the maze in order to pass the first obstacle.
The second obstacle was a moving fire ring that was twelve feet wide and twelve feet tall. They had to go through the ring to pass the second obstacle.
The third was an iceberg that came from the South Pole. The last obstacle was an air tunnel that didn’t have water.
The next day, Joe woke up bright and early and went to the starting line of the race. There were jellyfish, pufferfish, a school of fish, a shark and a dolphin. They were all in tanks of water waiting to start.
When the whistle blew, all the animals (except Joe) jumped out of their tanks and leaped into the water. Joe flew into the water and the race started.
The first obstacle was in sight. The dolphin and the shark were first. Joe was second. They were getting closer to the maze. Joe was very excited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race he had ever been in. He was concentrating so hard on his swimming that he forgot to look for paths.
Whenever he saw a new passage, he went in it. In a minute, he was lost. He forgot where he came from and 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It was ten minutes before he thought of something, “Why don’t I fly over the walls and look for a path that leads to the end of the maze.”
At that point, Joe looked to see if anybody was watching and then he flew into the air. He saw a path that led to the end of the maze and then he flew down. He swam out of the maze.
The shark and the dolphin were a little ahead of him. He saw the school of fish right behind him. Last came the jellyfish. The pufferfish was nowhere to be seen.
Joe started swimming again. The fire ring was moving toward them. When the school of fish saw the fire ring, they all forfei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olphin, the shark and the jellyfish just went through the fire ring. Joe closed his eyes and flew through the fire ring. Now there was only the shark, the dolphin, Joe and the jellyfish.
The shark was first but he didn’t see the third obstacle coming: THE ICEBERG! The shark crashed into the iceberg and fainted. The dolphin and the jelly fish passed the iceberg in a second but Joe felt him getting weak from the cold. He tried to flap his wings but his wings were frozen. He tried one last time and managed to pass the iceberg.
The last obstacle was the air tunnel. The jellyfish, the dolphin and Joe all jumped into the tunnel. The dolphin leaped so far that he jumped out of the tunnel right away. The jellyfish wasn’t so lucky though. He got stuck in the tunnel and had to be rescued.
Joe just flew through the tunnel and kept on going. Joe was ahead of the dolphin but he realized he had a sprained leg! He used all his might and he WON!
He got a shiny cup that read: “Joe, The Winner of 2015’s Swimming Race!” Ten years later, Joe was the champion at almost all swimming competitions, but he forgot how to fly.
就这么就开始写了。写了好几天,改了好几次。我也帮着改了一下语法的小错误。就是下面这个故事了。我怎么觉得还没有当初那个三五句话的好?问儿子他要想表达什么,儿子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mora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ird named Joe. He was usually laughed by other birds because he wanted to learn swimming. Only his mother believed that he could swim.
She found a fish to teach him swimming and diving. First he learned how to dive. Diving was very easy for him because all he had to do was fly into the water.
But swimming was very difficult. His coach told him to come at 7AM every day and go home to eat lunch at 11AM. Then he wanted him to come back at 12:30PM. He only allowed Joe to leave at 7PM.
First Joe learned freestyle. It was hard at first but he got the hang of it. Next he learned backstroke. This was very hard for Joe. He practiced and practiced and finally learned backstroke.
He was a very good swimmer now. He wanted to swim ten miles. He swam one mile first. Then he swam two miles. Then five miles. Then finally ten miles!
After he mastered swimming, he heard that there’s was a swimming race for any kind of animal and the swimming race was going to be tomorrow. He immediately signed up.
There are four obstacles in the race. The first obstacle is a maze. The racers had to go through the maze in order to pass the first obstacle.
The second obstacle was a moving fire ring that was twelve feet wide and twelve feet tall. They had to go through the ring to pass the second obstacle.
The third was an iceberg that came from the South Pole. The last obstacle was an air tunnel that didn’t have water.
The next day, Joe woke up bright and early and went to the starting line of the race. There were jellyfish, pufferfish, a school of fish, a shark and a dolphin. They were all in tanks of water waiting to start.
When the whistle blew, all the animals (except Joe) jumped out of their tanks and leaped into the water. Joe flew into the water and the race started.
The first obstacle was in sight. The dolphin and the shark were first. Joe was second. They were getting closer to the maze. Joe was very excited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race he had ever been in. He was concentrating so hard on his swimming that he forgot to look for paths.
Whenever he saw a new passage, he went in it. In a minute, he was lost. He forgot where he came from and 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It was ten minutes before he thought of something, “Why don’t I fly over the walls and look for a path that leads to the end of the maze.”
At that point, Joe looked to see if anybody was watching and then he flew into the air. He saw a path that led to the end of the maze and then he flew down. He swam out of the maze.
The shark and the dolphin were a little ahead of him. He saw the school of fish right behind him. Last came the jellyfish. The pufferfish was nowhere to be seen.
Joe started swimming again. The fire ring was moving toward them. When the school of fish saw the fire ring, they all forfei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olphin, the shark and the jellyfish just went through the fire ring. Joe closed his eyes and flew through the fire ring. Now there was only the shark, the dolphin, Joe and the jellyfish.
The shark was first but he didn’t see the third obstacle coming: THE ICEBERG! The shark crashed into the iceberg and fainted. The dolphin and the jelly fish passed the iceberg in a second but Joe felt him getting weak from the cold. He tried to flap his wings but his wings were frozen. He tried one last time and managed to pass the iceberg.
The last obstacle was the air tunnel. The jellyfish, the dolphin and Joe all jumped into the tunnel. The dolphin leaped so far that he jumped out of the tunnel right away. The jellyfish wasn’t so lucky though. He got stuck in the tunnel and had to be rescued.
Joe just flew through the tunnel and kept on going. Joe was ahead of the dolphin but he realized he had a sprained leg! He used all his might and he WON!
He got a shiny cup that read: “Joe, The Winner of 2015’s Swimming Race!” Ten years later, Joe was the champion at almost all swimming competitions, but he forgot how to fly.
Subscribe to:
Posts (Atom)